林瑜老师简介

博客访问:79449
* 培训师林瑜客户服务营销实战派讲师; * 16年专注于营业厅一线、装维一线、客服一线,专注服务提升、投诉处理、销售技巧、厅店运营、基层班组长课程,在这个领域里精耕细作,做专、做精,塑就市场与学员好口碑; * 累计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多个省、市公司提供培训超千场, 累计参训人..
林瑜最新博文
- 营业厅里的服务小场景——服务以“..
- 营业厅服务提升的“1+2”模式..
- 情绪管控好,工作才能更快乐..
- 服务要适度,不要过度 ..
- 服务要"服软"
- 管控好我们的朋友——压力..
- 营业厅如何服务好老年客户(2)..
- 当来营业厅办理业务的客户以老年人..
- 销售,忌“急功近利”——客户复杂..
- 营业厅的几声叹息
林瑜主讲课程
原创文章 作者:林瑜 为什么说压力是我们的朋友。
原因之一:它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是在对世事懵懂无知的婴孩时期,还是在垂暮之年。
原因之二:因为有它,所以我们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知道自己的所得,是如此难得,同时也感受失去是如此悲伤。知道重压之下自己的潜力,也为自己能承受起它而暗暗庆幸。
但是,它并不是纯粹的朋友。
因为它往往也是“捣蛋鬼”,把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人生捣得一团糟。
所以,如何管控它,成为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话题。
首先,引发压力的起因,并不一定就是“创伤性事情”。 我们都知道,人在遇到创伤性事情,比如:亲人离世、遇上车祸、被辞退。会引发巨大压力,甚至有些人会抑郁、轻生。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遇到创造性事情的几率和数量不会太多,可是我们却整天喊着:亚历山大。
其实,引发压力的起因,还来自于“日常琐事”。
有一位学员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要想遇疯狗,营业厅常有,嘴上不为钱,要起非等闲”——我想她一定是今天在营业厅遇到了一个难缠的投诉客户。
上周,在《打造一流店长》的课程间隙,一位学员告诉我:林瑜老师,我已经失眠一段时间了,你看,我黑眼圈都出来了。 我问他:为什么睡不着。 他说:压力大呀。指标已经有三个月没有完成了,底下促销员拿的薪水太少,有几个已经吵着要离职了。
你看,无论是遇到难缠客户,还是工作完成情况,它都不是创伤性事情。但是它会给我们带来压力。
前不久,一位学员在微信上告诉我,她准备辞职回家带孩子去了。这位学员是一位特别优秀的值班经理。我记得曾经在课程上,她的表现可圈可点,所以即使过去一年多时间,我对她的印象仍然记忆犹新。
我问她为什么打算辞职。 她告诉我:因为最近工作量大,总是要加班。 我问她:这是阶段性的,还是长期的。平时加班通常要到几点? 她说:这几个月一直都在加班,八、九点左右才回家。 我问她:你是觉得加班超过你可承受的体力的范围,还是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她说:主要是加班回去后,家婆会埋怨不带小孩,不是好妈妈。
我终于知道了,其实辞职是她压力之下选择的“逃避”决定,她的压力其实不是来自于加班,而是来自于她的家婆每天回家后的“唠叨”呀。
家人唠叨,也是一种压力源,虽然它不是“创伤性”的。
有的时候,甚至人们在遇到堵车、恶劣天气、甚至只是在用餐的时候遇到一个不是特别礼貌的服务员,都有可能形成压力。
所以基本上,压力可以分为“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压力和如上诸如琐事带来的慢性压力。
不要小看这慢性压力,它可能给人的身体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耗,比如:使人感觉虚弱,没有力气,心神不宁,甚至抑郁。也有可能带来“疾病”,比如:肠胃消化不良,脱发,关节疼痛。同时也会令人失去自信。
有研究显示,健康的生活有助于缓解压力。
反之,什么是不健康的呢?比如,有压力时,人们常常选择一连几个小时地看电视、吃垃圾食品、酗酒、烟....以这些方式来面对压力,相当于选择僵化反应来无视压力。人们总是满怀希望地以为,如果我们不去管压力,压力自然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但往往,事情是相反。不健康的生活有可能加剧抑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人们对于压力的反应也有可能是选择逃避。比如:不愿意工作,拖延等。
承认自己的压力,了解自己的压力,是管理好压力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积极地处理自己的压力。
美国心理学期刊《心理学与老龄化》中有一篇研究报告称:遇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灵活应对是抗压能力强的人的另一个共性。
如上所述,遇到难缠的客户,引发了压力。那么,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应对难缠的客户上面。解决问题而非抱怨问题本身,才是压力应对之道。
“时间有限,明天就要交功课了”——好!深呼吸一口气,喝一口浓茶,放马过来吧!
“要煮饭了,燃气灶打不着了”——好,没事,楼下便利店就有卖燃气灶电子,两分钟,两分钟我就可以搞定它。
“指标太重了!”——好,这么大的指标我一定得先计划计划......
关注解决问题本身,提升处理问题的应对与解决能力,才是压力管控之道。
培训师林瑜:十年专注,值得信赖! |
上一篇 : 销售,忌“急功近利”——客户复杂购买的决策行为8步骤
下一篇 : 管理能量,而非时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