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中高层管理培训】浅看我国互联网十
- 企业职位源自踏实做事
- 领导四境界:做事、做式、做局、做道
- 职场的成熟是不以自己钟爱的姿态做事
- 做事有力度,说话有温度,思考有深度
- 当上领导才发现:只要做到这5点,领
- 当上领导后,一定要搞清做事的顺序
- 换位思考,换位做事,换位管理
- 看事要准,想事要深,做事要狠
- 当了领导才知道,管理其实就是让人做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 经理金典——用脑做事,用心管人
- 谈做事做人做官的追求境界
- 做事?决策?思维?
- 正确地做事情 ----中层管理能力
- 做事的真功夫
- 卓越团队执行——披荆斩棘,正确的做
- 心学大智慧,做人圆满,做事必成
- 思考力助力有效沟通 沟通与表达的方
- 事事皆项目演练沙盘—高效做事有法可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当做事像呼吸一样时,是最容易成功的。
今天咱们聊个有趣的话题——做事的最高境界。
你可能会想,啥是“最高境界”?是成为行业大佬?还是赚得盆满钵满?说实话,这些固然诱人,但我最近琢磨出一个更本质的答案:做事的最高境界,是让它像呼吸一样自然。
没错,就是像呼吸那样,不用思考,不用挣扎,自然而然就做了。
01
习惯成自然
实现复利效应
先问你个问题:你今天呼吸了多少次?别算了,你肯定答不上来,因为呼吸这事儿根本不用过脑子。
如果做事也能到这个境界,那效果绝对吓人。成功很少来自一次性的鸡血迸发,而更多源于微小但持续不断的进步。呼吸之所以能维持生命,就在于它24小时不间断。如果做事也能形成稳定、持续的节奏,就会产生强大的“复利效应”。
每天读1小时书,十年后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每天写500字,几年后你可能已经写完一本长篇。这种“自然”的持续性,远比依赖激情和意志力来得可靠。
我有个朋友,每天早起跑步5公里,雷打不动。我们都说他自律,他却说:“刚开始每天就只能跑1公里,慢慢地就能跑5公里了,现在跑习惯了,一天不跑反而浑身不舒服。”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当一件事变得不做就不舒服时,你就再也不需要“坚持”了。
这就像你每天刷牙一样自然。你会不会躺在床上纠结:“啊,今天刷不刷牙呢?好累啊,要不明天再刷?”不会吧?因为刷牙已经变成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说,习惯的形成有三个要素:提示、例行动作和奖励。比如,手机提示音一响(提示),你拿起手机(例行动作),看到有趣的消息(奖励)。一旦这个回路形成,行为就自动化了。
所以,如果你想养成一个好习惯,别想着一步登天。从一个微小到不可能失败的动作开始,小到不会给你任何拒绝的理由。就像我那个朋友,从每天晨跑1公里开始,最终让运动变成了他的“呼吸”。
02
进入心流
提升效率
记得小时候看动画片或者打游戏吗?一坐就是一下午,不吃不喝不挪窝,妈妈喊你八百遍都听不见。那时候的你,就已经体验过心流了。
当行为变得自然时,我们更容易进入心理学家米哈里说的心流状态。我自己写文章时就有过这种体验——有时候状态来了,敲键盘如行云流水,一篇长文一气呵成;有时候状态不对,写个开头都要磨蹭半天。区别就在于是否进入了那种“自然”的状态。
为什么心流状态如此高效?因为当行为变得自然时,我们减少了决策成本。你不需要纠结“我要不要做”、“该怎么做”,而是直接进入状态,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专业运动员把这个叫做“肌肉记忆”,音乐家称之为“乐感”,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在工作中培养这种“手感”。
当技能内化成本能,心流就会不请自来,效率和质量也会呈指数级提升。
03
从刻意练习
到潜意识能力
任何技能的精通,都遵循一个规律:从“有意识的不胜任”到“有意识的胜任”,再到“无意识的能力”。
第一阶段:有意识的不胜任
也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会”的阶段。就像我第一次学打字,看着键盘上的26个字母,感觉每个键都在嘲笑我。笨拙的“二指禅”,打一句话要三分钟,还得不停地删除重打。那时候的我,真心觉得能盲打的人都是天才。
第二阶段:有意识的胜任
你会了,但必须全神贯注。就像刚学会打字但还不熟练的时候,眼睛得在键盘和屏幕之间来回切换,心里默念“F和J键上有凸起,那是基准键位……”整个打字过程就像在拆弹,小心翼翼,生怕按错一个键。
第三阶段:无意识的能力
这就是最高境界了。现在的我打字,手指自己在键盘上飞舞,脑子里的想法直接变成屏幕上的文字,根本不用思考每个键在哪里。打字已经变成了像呼吸一样的本能——你不需要指挥你的手指,它们自己知道该去哪里。
呼吸之所以能成为呼吸,就是因为它跳过了前两个阶段,直接进入了无意识的能力。我们做事的目标,就是让这项技能“下沉”到潜意识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04
源于内在驱动
而非外部压力
呼吸是为了生存,这是咱们内在最根本的需求。同样,当你做事的动力也源自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好奇心或者价值观时,这件事本身就成了你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个外部结果,比如金钱、名声。
咱们来对比一下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外部驱动呢,就像是为了老板的表扬而工作。要是老板不表扬你了,你的动力就没了,工作起来也没劲儿。
而内部驱动呢,是因为你热爱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工作。这种动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源源不绝。你做事的时候自然充满热情,显得特别“自然”。
我认识一位制造业老板,他的企业在2015年面临重大抉择:是继续代工生产赚快钱,还是投入重金自主研发。当时高管团队两派意见相左,一派主张继续代工轻松赚钱,另一派认为没核心技术只能为别人打工。老板没有只看短期利润,而是思考办企业的真正目的,最终决定砍掉一半代工业务,将利润投入研发。最初三年十分艰难,收入腰斩、团队动荡,但好在自主研发的产品都渐渐获得认可,如今企业也成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这位老板后来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到:“当你做的决策都源于内在信念时,管理就自然了。”
优秀企业管理就应该像呼吸一样,是内在驱动,是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是团队对产品极致的追求,是为社会创造真实价值的初心,而不是仅仅关注外部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资本市场在期待什么,短期股价的波动。这些也需要关注,但不能成为决策的唯一依据。
那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呢?
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钱不是问题,面子不是问题,我最想做什么?那个让你一想到就眼睛发亮的事情,就是你的内在驱动。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其实“呼吸式做事”的核心就一句话:让事儿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像呼吸一样自然。不用咬牙坚持,不用立flag,不用焦虑“我是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把事儿融入日常,顺其自然却水到渠成。
最后送大家几句“呼吸式金句”:
“最好的坚持,是忘了自己在坚持。”
“真正的努力,是像呼吸一样自然,而不是像打仗一样拼命。”
“当你把事儿干成呼吸,成功就成了副产品。”
上一篇 : 人,一定要有胡说八道的能力
下一篇 : 最危险的心态,既要又要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