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7年充满不确定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源于几次黑天鹅事件,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包括现在欧洲发生的一些情况。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
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借用军事术语来描述新的商业格局:“这是一个VUCA的世界。”VUCA指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
我们该怎么办?哪些是可以确定的?
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原来热衷10年、20年,甚至50年的企业战略规划,今天恐怕会变成一个笑话,甚至企业做3年、5年规划都有点不现实。曾有企业家跟我说,他们目前只做年度规划,有时半年就要进行调整。
在这样一个混乱与变化加速的时代,机会不断涌现,却又瞬息消失,昨日的竞争优势可能会成为明日的发展桎梏。上一个小时造就你的因素,下一个小时就颠覆你。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掌握这个发展节奏,否则就会接受灭顶之灾。社会各种组织为跟上社会进步的速度必须加快步伐,企业必须几何级增长才能避免死亡。
01
长寿的企业总是在思考“失败”,即在拥有优势的时候,假如这一优势丧失,该怎么办?华为如日中天时,任正非说进入无人区,感到迷茫。
可以确定的是,企业必须不断试验,为未来培育“核心业务”——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创造未来。
有很多的实验都会失败,但你必须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培育。大企业的优势在于它们有资源来资助更多的实验,实验越多,找到价值的机会就会越大。亚马逊的CEO杰夫·贝佐斯说:“你必须设计好你的组织,让它能在单位时间内做尽量多的实验”。就是在你拥有优势时,要假想这一优势彻底消失,我们如何能持续地繁荣。
人们广泛使用的微信,一开始并不是深圳腾讯公司的战略性项目,只是公司邮箱事业部的一个尝试项目,公司并没有给予足够多的支持,直到这颗“种子”表现出惊人的市场活力,这才引起深圳腾讯公司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战略性地投入。之后,微信的迅猛发展可是有目共睹的。
假如深圳腾讯公司没有邮箱事业部张小龙做这样的尝试,没有播下这样的“种子”,深圳腾讯公司哪里敢说拿到移动互联网最后一张船票?也许早已被一家新型的创业公司替代,这对深圳腾讯公司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
近年来,阿里、百度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不断收购新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前者除了整合资源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这些新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成为他们的试验业务,这些创业项目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任何成功都会引来模仿者,必须有某种机制来探索各种可能性,万一哪天破坏性创新真的来临,要确保你手上还有一些牌可以打。要想找这些牌,就必须先行动;等危机发生时,再行动就为时已晚了。
想成为一家不断自我革新的企业,要扔掉过去,迎接变化。
当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而又充满无穷的未知因素,企业就不可能预先设置绩效目标,也无法得知学到了什么。所谓学习,就是多做实验,不断尝试新东西。
一位煤炭企业的负责人感慨地说,当初煤炭行业红火的时候,公司没能及时进行相应的转型与升级,也没有尝试开发种子业务。如今,煤炭行业江河日下,加上受制于国企相关包袱的影响,现在根本也没有做这方面实力来转型与升级。
注意,在企业在战略制定中,要有“核心业务”和“增长业务”,更要有试验性的“种子业务”。
核心业务是直接影响近期业绩,是提供现金流和维持企业存在的基础。
增长业务是指正在崛起的业务,具有高成长性,具有成为第一层面业务的潜力,并最终成为第一层面的替代业务。它往往从种子业务产生出来的。
种子业务是一种试错业务,需要跟踪、投入、开发和培育。这些业务可能比较幼小,但数量相对较多,这个层面的业务为未来发展做准备。
02
那么,企业如何培育种子业务呢?
培育种子业务需要具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需要有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及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需要一批拓荒者的勇敢投入和对危机的重视。
培育种子业务就是拥有优势的时候,设想这一优势失效后,公司如何才能持续目前与未来的繁荣,或者在你没有明显优势的时候,设想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来构筑未来的优势。
对于公司来说,培育种子业务意味着:
领导层是否足够地关心增长机遇和产业变革问题;
与过去两三年相比,这些待选种子项目是否有了大的不同;
是否有找出了有效的办法将这些项目变成新业务;
是否有量化的,具体步骤来加速这些项目的应用。
当然,这样的“种子”项目要有很多,谁也不知道哪颗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没有大量新的选择,就不可避免地会选择和以前没太多差别的战略。新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企业创造和测试成百上千的新战略的能力。
在1000个疯狂的点子中,只有100个能形成小规模试验;在这100个当中,只有10个值得投资;在这10个当中,只有一两个能变成新的业务,或者催生新的业务。这就是幂定律。
谷歌公司是这方面的先行军,它们有一个70-20-10的原则,70%的资源用于提高搜索和广告的质量,这是谷歌的主要收入来源,20%的资源以自由时间的形式用于工程师自己的项目,10%的资源用于给那些从20%的时间产生的有效项目。谷歌公司鼓励每一个员工每周花一天时间来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谷歌的成功给企业的启发是,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假设,并用小规模实验来测试,然后干掉失败的,培养成功的。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创新,手上必须有各种大小的牌,这意味着不同的团队,在各个时间点,都要做各种实验,这些实验形成了一个战略库存,供高层领导选用。
要想“任千花盛开”,就必须让人们可以很容易尝试新鲜事物。
如果员工的利用率达到了100%,员工就没有时间创新了。公司要允许员工花一定的时间来探索新的想法、项目、产品和提案。当门槛降低,自发性实验的数量就能上去。
上一篇 : 12句话让你深刻理解“咫尺匠心难”
下一篇 : 蒋小华:你误读了“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