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广告1

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百家争鸣】企业培训终将迎来新时代
    时间:2015-03-03

       要是不算中华职业教育社这类培训机构,中国正儿八经的“现代化培训”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这么说好像也不大对劲,不如说是跟在以英美为代表的知识产业强国身后亦步亦趋地踉跄了二十多年。


       这话对于盲目挥洒爱国激情的人来说感情上过不去,站在事实的角度上来看却一点儿都不奇怪。中国是农业大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民族有浓厚的保守色彩。一方面,农夫的命运受自然条件支配,不仅要严格遵从前辈的经验,也没有时间旅游,这种情形要是不形成经验崇拜那倒是怪事;另一方面,地大不仅仅物博,还会产生交流障碍,四川云南开化晚,李白总结得很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英美国家当然不同,美国人骨子里有激进的元素,这从他的主要盟友身上也看得出来,不论是日本还是英国,海洋性国家必须广开通途以求生存,有了危机感紧迫感自然如影随行。相较而言,差别巨大。不用看深,仅从形式上,大洋彼岸的科幻题材影视作品早就形成了规模,国内的电视剧还是彻地连天的宫廷戏。一个在抓紧展望未来,另一个忙着眷顾过去(还是野史独霸天下),差距可见一斑。


       中国有不错的传统文化,当然有。优秀的传统未必能够优秀地继承,古斯塔夫•马勒曾经描述:传统不是对灰烬的膜拜,而是对薪火的传承。这话不能不说有些道理。


       三十多年前,当王通讯在刊物上第一次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投进人们的视野时,没几个人知道那是个什么玩意,直到1992年,国家教委把1984年就设立的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次年人民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察觉到,这个词汇早就完成了舆论基础的奠定,为十年后第一批人力资源“炒爷”赚取知识产业的真金白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说改革开放以来,选出中国培训界第一批出现的系统化的概念营销词群中最有代表性者,人力资源这个词绝对不容错过——虽然其后它被越来越丰富地误读。


       其实,与他同时代埋下伏笔的,还有一个日后振聋发聩的概念——学习型组织,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第五项修炼》之后,学习型组织开始迁移默化地走进中国,如果没有1994年北京拓展训练学校成立,恐怕它的势力会壮大得更加迅猛。


       从此,中国培训开始走上舶来品一统天下的发展之路,虽然不能排除“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过从今天看来,此类作为实在是乏善可陈。2001年,另一个词汇岩浆般烧红了华夏大地,MBA成为紧随其后的后继者,虽然这个词的热度并没能保留多久,但是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场面今犹在目。


       此后,感恩、心灵导师、NLP、教练技术……纷至沓来,占据了培训市场的大半江山,一时间,各类培训琳琅满目、鳞次栉比、遍地生花。


       回首中国培训行业走过的“繁华之路”,无需总结,仅从企业和个体的生存状态便能看出其中的隐忧。在这个混沌的局面里,人们很自然地便将培训工具化、模式化,而没有意识到,它不仅左右着企业的存亡,也和个体命运息息相关。


       每一次给人力师和企培师们授课,我都会重新解释培训和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关系和区别,这并不是因为标新立异能够带来快感,事实恰恰相反。当大量的论证和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人们才不得不终止一厢情愿的意淫。培训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萌发和进步,企业的生命当量则只有百年,二者之别毋庸多言。


       机缘巧合,在初入职场以及其后的十余年间,我在为世界五百强能源企业搭建培训体系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企业对于培训的认知已经偏执到何种地步,社会对于这个波澜壮阔的领域给予了多么狭隘的诠释。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来自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的同仁们一起对培训展开更专注的研究,当柯克帕特里克阐述他的四级评估模型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斥巨资考取了全球几乎所有顶级培训和管理资质,我不无惊讶地发现,在那些老牌强国的知识领域中,同样存在明显的缺陷。而与此同时,国内的同行正在争相拼抢国际认证的代理权。


       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原本博大精深的国学,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掘。国际上对于屏幕上频频闪现的“国学大师”并不买账,而是直截了当地拒绝甚至驱逐。今天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国学大师”并没能完成这一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培训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究其原因,并非由于无戏可唱,而是因为中国培训缺少载体,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催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雄厚文化底蕴为载体的培训产品也就顺理成章了。


       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还在培训的泥坑里奋力苦战,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花的钱越来越多,收到的效果越来越小,甚至旧病未愈新病又来。他们苦于挑选最不像骗子的社会培训师,在培养自主造血功能的内训师队伍的问题上举步维艰,看着好评满满的评估问卷双眉紧蹙。他们仍然认为培训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仍然认为培训效果不彰是因为培训需求没有确定好,培训师水平有限,听众没能完好地理解培训内容,培训后期的跟进评估不到位,责任没有到人头,评估表设计有问题……


       如是,历史将在恶性循环中继续下去。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也许是个总结,对于另一些愿意站在未来看现在的人来说,也许是另一个故事。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