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广告1

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而不是考验道德
    时间:2025-08-01

为什么团队总是缺乏凝聚力?为什么制度越严格员工越敷衍?其实答案很简单:太多管理者把精力用在考验员工道德上,却忘了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

 

 

01

管人不是防贼,你越盯,员工越混

 

 

很多老板的逻辑特别简单:员工不努力?那一定是管得不够严!于是,办公室装满监控,考勤精确到分钟,迟到一分钟扣钱,任务没完成罚款,日报周报月报写得比论文还厚。

 

这种模式下看似建立了秩序,实则催生出两种典型现象:要么培养出表面顺从的演员型员工,要么导致有能力者另谋高就。

 

这是因为当你用监控和罚款代替信任时,员工只会觉得“老板不把我当人看”,于是用“摸鱼”来反抗。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早就揭示了这一点:当员工意识到自己被监视时,工作效率反而会下降,因为他们会把精力放在“如何应对监视”上,而不是工作本身。

 

有位互联网公司高管就曾经说过: “当管理变成猫鼠游戏,再完善的制度也架不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02

高级管理,让员工自己卷自己

 

 

“低级管理让老板累死,员工装死;高级管理让员工自己卷自己。”这句话一针见血。

 

低级管理的典型操作就是管得细:条条框框设立一大堆,结果员工摸鱼等下班,日报复制粘贴,会议上玩手机。会让人本能地抗拒。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当刺激过多、过强时,人会产生逆反心理。你越管得严,员工越觉得“反正老板会替我想,我干嘛费脑子?”于是,团队变成了一群提线木偶,老板不推就不动。

 

而高级管理的核心就是“让员工觉得这是自己的事,不是老板的事,让他们自己卷起来”。怎么卷?钱给够,给面子,有奔头。

 

钱给够:员工出来打工,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海底捞为什么能成为行业标杆?因为服务员干得好真能赚钱。一个普通服务员月薪过万是常态,店长年薪百万不是梦。

给面子:人都渴望被认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需求排在第四位。你当众骂员工一顿,他可能会记恨你一辈子;但你当众夸他一句,他能记你的好一年。

有奔头:干得好能升职,不是永远当螺丝钉。员工看到希望,才会愿意拼命,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当工具人。

 

 

03

3个狠招,让员工从“要我干”变“我要干”

 

 

检验管理成效有个简单标准:看员工在非监督状态下的工作表现。如果必须依靠打卡、监控、罚款才能维持运转,说明管理体系存在根本缺陷。真正健康的管理关系,是“无为而治”——不用考勤、不用日报、不用惩罚,员工依然会拼命干。因为他会想:“我在这干,有钱赚、有面子、有未来,我为什么要混?”

 

所以,如果取消考勤,员工还会好好干就说明你激发了他的善意;如果不会,说明你只是在考验他的道德。

 

接下来,分享3个能有效激起员工自主性的狠招:

 

1、钱和成绩挂钩,别画大饼

 

画饼充饥那一套,早就过时了。现在的员工,个个都精着,你说:“好好干,未来不会亏待你”,他心里想:“未来是多远?明年?后年?还是等我离职的时候?”想让员工拼命,就把钱和成绩明明白白挂钩。

 

某电商公司,老板把“复杂考核”改成“简单分成”:每成一单,销售拿15%提成。结果呢?业绩直接翻倍,因为员工知道:“多卖一单,多赚1500,傻子才不拼。”

 

2、让员工觉得自己是主角,不是工具人

 

为什么员工会“摸鱼”?因为觉得自己的意见不重要,自己的努力没人看见。管理的本质,是让员工觉得:“我是这个团队的主人,不是打工的。”

 

具体怎么做?

小事让他们自己决定:比如怎么干活、用什么工具;

大事让他们参与:比如项目怎么搞、目标怎么定。

 

某设计公司以前是老板拍脑袋,员工执行,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结果设计出来的作品要么土,要么假,客户不买账。后来老板改了规则:“小项目,你自己定风格、定文案,我只看结果;大项目,你拉上运营、市场一起讨论,我负责拍板。”结果业绩超预期30%。由此可见,人只有觉得自己是主人时,才会真正上心。

 

3、反馈要快,别拖半年才评绩效

 

人需要即时满足,拖延奖励=没奖励。你想让员工保持干劲,就得及时给反馈。

 

比如:

今天干得好,直接发红包;

本周表现最佳,团队群里公开夸;

这个月超额完成任务,下个月直接涨薪。


✎ 写在最后
那些持续创造奇迹的团队往往有个共同点:成员在获得合理回报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能力提升和价值认同。这种双重满足形成的驱动力,远比道德约束更有生命力。
说到底,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