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华老师简介

博客访问:2009380
培训匠人、经管作家。 新工匠精神的提出者与倡导者,10年工匠文化研究历程和10年职业培训生涯,浙江大学主讲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特聘专家。 足迹遍布全国100多个城市,受训企业达2600多家,受训人员超29万人次,平均每年约200场培训,..
蒋小华最新博文
- 2024年的关键词:锤炼!..
- 哈尔滨,为何能火爆出圈?..
- 东方甄选“小作文事件”几点看法..
- 许家印,不可原谅
- 任正非:我是果粉
- 从孙子兵法谈俄乌战争..
- 做人,当如曹德旺
- 警惕:2023年世界500强我国..
- 王宝强与《八角笼中》..
- 蔡崇信的厉害之处在哪里?..
蒋小华主讲课程
赋能是什么?很多人喜欢用“鱼”和“渔”来说明。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是赋能,“授人以渔”也是赋能。只不过,“授人以渔”是相对更持久的赋能。 总的来说,赋能就像战争一样,要想打胜仗,就要给部队专业的训练,给火力强劲的武器装备,给及时准确的信息情报。只有这些都具备了,才可能打胜仗。 按照这个逻辑,在商业赋能中,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类是技能赋能。知识、实操、技巧、运营、策略,都可归为这一类。这是会不会的问题,也就是部队的专业训练。 第二类是工具赋能。今天做商业,离不开各种工具、平台、系统。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才有资格站到数字化经营的擂台上。这是能不能的问题,也就是部队的武器装备。 第三类是信息赋能。如果你在商业领域有视线盲区,就会处处被动。这是能否看见的问题,也就是部队的信息情报。 除以上三个关键要素外,做赋能,特别是企业培训层面的赋能,还应做好以下4个方面: 第1,赋能要服务于企业组织的总目标。赋能工作不能游离在总目标之外,一定要呼应战略,帮助业务拿结果,帮助组织提能力。因为赋能是一种管理手段。是一种战略落地的手段。 第2,赋能要接地气。企业培训团队做赋能,常见的情况是,“我一颗红心向太阳,我想赋能你”。可是,你却说,“我挺好,我不需要被赋能”。这种情况太正常不过了。业务团队真的没有痛点,真的不需要被赋能吗?显然不是。问题出在我们没有走进业务团队。 那么,既要持续向业务伙伴说,“我是谁,我有什么能力,我能为你做什么”;也要持续“种草” 第3,企业培训团队要创造各种各样赋能的场,来达到创造商业价值的目标。场是企业培训团队所有产品的总和。所谓场就是三个词——聚智、聚人、聚气。 无论是讲师把知识传递给学员,还是学员和学员之间的碰撞,都是一种智慧的聚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看到了不一样的视角,一个好想法激发出了另一个好想法,那么聚智就达到了它的目的。聚人,是要把公司内部外的人聚集在一起。聚气就是将公司上下拧成一股绳。有的说,上下同欲。 第4,赋能需要仪式感。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像古代人一样,读书前先沐浴更衣,焚香净手。但是,通过必要的仪式感,可以让大家带着正确的期待,投入相当的努力,让有价值的内容在参与中充分绽放。 纽约地铁里,一个女孩忘我地拉小提琴,美妙的演奏堪称完美,却没有一个路人为之驻足……可是当这段视频被传到了网上,竟然引来近1000万人的观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女孩是身价上百万美元的小提琴家林赛·斯特林,她在全球拥有无数粉丝。站在音乐会舞台上,她是最耀眼的明星。她的演奏会场场爆满,门票供不应求。可是当她褪去华服,乔装成最朴素的样子,在纽约地铁里演奏,甚至没有一个人看她一眼…… 总之,赋能是一种业务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手段。不管如何操作,最终应变成一个有共振效应的催化器。 |
上一篇 : 博弈论:深度分析 “田忌赛马”
下一篇 : 所谓天才,不过是场景赋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