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岗位分析法——工作日志法、关键事件
- 做好银行贷款管理的工作
- 执行力培训:工作中如何提高执行力?
- 切实做好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
- 杭州执行力培训:警惕“高效工作法”
- 【培训心得】由课程《工作中的情商》
- 岗位分析之工作日志法
- 酒店营销需做的外包工作
- “五部曲”帮助采购员做好本职工作
- 绩效管理工作流程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 团队赋能工作法
- 建筑企业工作研究与生产线平衡管理
- 怎样抓好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在末端的
- 团队长角色认知与工作教导
- 党政机关拒绝职业“浮躁病”让工作到
- 打造高效能团队——点燃团队工作激情
- 矩阵中的工作协调、冲突管理和跨部门
- 卓越流程管理与优化工作沙盘模拟课程
- 管理智慧工作坊
- 工作中的情商管理(金融行业版)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提到催,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烦人、压迫感,甚至联想到职场PUA。但真相恰恰相反,真正的高手,从不靠催压榨别人,而是用催掌控全局。
01
催的价值:把事后补救变成事前预防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说:“如果你觉得沟通成本高,试试误解的代价。”会催的人,本质上是在降低沟通成本,避免误解和返工。他们不是爱催人,而是爱结果,是既对自己的时间负责,也对团队的目标负责。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也叫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l)即通过主动干预,把事后补救变成事前预防,是一种极强的职场核心竞争力,背后藏着三种稀缺能力:
目标感:能清晰拆解任务,知道每个环节的关键节点;
共情力: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把催变成合作;
执行力:能把想法变成行动,避免拖延和内耗。
举个例子,一个跨部门项目,需要协调设计、技术、市场三个团队。普通人的做法是把需求丢给对方,然后等消息;而高手会在任务启动时明确每个节点的交付标准,每天花10分钟同步进度,提前发现设计稿卡在创意环节、技术排期冲突等问题,在风险变成危机前化解。
02
催的对象:上下左右,皆在掌握
催不是“无差别攻击”,而是针对不同角色的精准打击。催上级、催同级、催下级,本质是三种不同的职场博弈。
1、催上级:把索要资源变成共谋发展
很多人对催领导有心理障碍,生怕被领导认为你僭越了。但真相是不催领导的项目,90%都会死于信息差。某500强企业区域经理的亲身经历颇具启发:当他发现总部下发的营销方案与本地市场脱节时,没有选择默默执行,而是带着详细的数据分析、竞品动态和替代方案,连续三天适时地出现在领导办公室门口。最终不仅调整了方案,还为团队项目争取到了额外预算。
关键就是要把握三个原则:
①用数据代替情绪:客户流失率上升15%比这个方案肯定不行更有说服力;
②提供解决方案:建议增加线上渠道比线下效果不好更能显出你的思路;
③选择战略节点施压:季度末冲业绩时提需求,比项目初期更容易通过。
2、催同级:把扯皮甩锅变成协作共赢
跨部门合作中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产品部在等设计部的海报,设计部在等市场部的brief,市场部在等产品部的需求确认。这种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恰恰是区分职场新人和高手的分界线。
某快消公司市场主管的三步催单法值得咱们认真学习:
①前置约定:会议结束时当众确认:“海报初稿周五下班前定下来,没问题吧?”
②过程透明:周三主动同步:“需求文档已更新,重点修改了第二部分,请注意查收。”
③柔性施压:周五下午发消息:“初稿收到后我会立即转交给法务部门,他们周末加班审核,这样周一就能定终稿。”
这种催法既保持专业度,又让对方感受到紧迫性,更重要的是把个人需求转化为团队目标,同事自然会更加配合。
3、催下级:把含糊不明变成清晰指令
带团队最忌讳模糊指令。比如你说这个方案再改改,下属可能改10版你都不满意;但如果你明确说把第三页的用户痛点数据换成行业对比,标题加粗,配色用蓝色系,他一次就能改对。
03
催的关键:把握时机比用力更重要
心理学中的峰终定律揭示:人们对体验的记忆由高峰和结束时的感受决定。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催的艺术。在正确的时间点施加适度压力,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黄金24小时原则
重要任务分配后,24小时内必须跟进。此时对方记忆最清晰,纠正偏差的成本是所有时间段中最低的。某咨询公司合伙人透露:“我要求团队成员在接到任务的当天,必须发来包含行动计划的时间表。做过这个动作的项目按时完成率在90%。”
2、倒计时效应
当截止日期临近时,采用3-2-1提醒法。比如项目deadline还剩3天时说:“领导明天出差,下班前必须定稿”;还剩2天时提醒:“法务部明天开始休假,今天提交能确保按时盖章”;最后1天直接说:“文件我发给你,你确认一下没问题我就发给客户了”。
3、情绪共振技巧
选择对方情绪平稳时沟通。研究发现,人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和下班前1小时的配合度最高。尽量避免在周一早晨最忙碌的时候或同事刚被领导批评后催促。
04
催的禁忌:4个雷区,踩了必翻车
催不是万能的,用错了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这4种错误的催法,一定要避开。
1、过度催促
“初稿好了吗?”“数据呢?”“什么时候能交?”重复的问题一天问8遍,被催的人只会觉得你不信任他,某调研显示,被频繁催促的员工中,68%会故意降低工作效率来作为报复。催的频率,应该和任务的紧急程度成正比。不紧急的任务,固定周期同步一次;紧急任务,每天或每小时问一次,但每次都要带着具体问题,比如“你卡在哪个环节?需要我帮忙吗?”
2、公开施压
在会议上当众说:“小赵,你的部分怎么还没好?” 相当于把对方逼到墙角。社会心理学中的面子理论指出:中国人对公开丢脸的容忍度极低,这种做法可能引发报复性拖延。催人要关起门来,私下沟通,给对方留足面子,他才会愿意配合。
3、情绪化施压
“再完不成就别干了”这类威胁,只会激发防御心理。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恐惧状态下,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会下降40%。
4、比较式催促
“看看人家小李,同样的任务早就完成了”这种比较,会激活大脑的威胁响应机制,导致对方产生逆反心理。
写在最后:
职场不是岁月静好的乌托邦,而是结果导向的竞技场。
你可以选择做老好人,但最终会被拖延和内耗拖垮;也可以选择做会催的人,用专业和智慧掌控节奏,让整个团队变得更强。
上一篇 : 不想上班,就不要找工作,而是要找事做
下一篇 : 一个好员工突然开始摆烂,无非就是这4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