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不想上班,就不要找工作,而是要找事做
导语:抱着做事的态度去干一番工作!
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讨厌“上班”。
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因为“上班”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被动感——打卡、坐班、开会、应付KPI……
这些流程让人感觉像是被关在笼子里,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不是真正在做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抱怨:“上班就像坐牢,每天重复一样的事情,没有成就感。”
但奇怪的是,同样的人,如果让他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或创业,他们可比谁都积极。这说明什么?问题不在“工作”本身,而在“上班”这个模式。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01, 找工作VS找事做,区别在哪?
很多人以为 “找工作” 和 “找事做” 是一回事,无非是换个说法。但实际上,这两种心态的人,过的是两种人生。
“找工作”和“找事做”的区别,比狗和热狗的区别还大。
(1) 找工作=被动接受;找事做=主动创造
找工作的人,思维是:“公司要我做什么?我能拿多少钱?” 他们关注的是职位描述、薪资待遇、福利假期。
找事做的人,思维是:“我能解决什么问题?我能创造什么价值?” 他们关注的是市场需求、自己的能力、如何把事情做成。
就拿最常见的 “新媒体小编” 来说:
把它当 “工作” 的人,会问 “领导让我写几篇文章?什么时候要?” 写完了就等着审核,改几遍就嫌烦;
把它当 “事” 的人,会自己去翻同行爆款、分析用户评论,甚至悄悄开个小号试写,哪怕没人要求,也会想 “怎么才能让更多人愿意看”。
前者是 “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后者是 “干成了多少事,自然能赚到多少钱”。
正如,网上说的:“你把事做好了,钱只是附带品;你只盯着钱,事大概率做不好。”
(2) 找工作=依赖平台;找事做=依赖能力
很多人觉得,进大公司、拿高薪是成功。
但问题是,如果你只是公司的螺丝钉,一旦行业变动,你的价值可能瞬间归零。而“找事做”的人,核心是培养自己的能力和资源。
• 一个程序员如果只会写公司安排的代码,那他只是“上班”;但如果他主动研究行业趋势、做开源项目、积累个人品牌,那他就是在“做事”。
• 一个销售如果只靠公司给的客户资源,那他只是“上班”;但如果他懂得经营人脉、打造个人影响力,那他就是“在做事”。
因为,平台会倒,岗位会变。真正的稳定不是公司给你的,而是你自己攒下随时能走的能力。
(3) 找工作=为别人干;找事做=为自己干
“上班”的心态是:“老板给我发工资,所以我干活。” 这种思维下,你只会做分内的事,甚至能偷懒就偷懒。
“做事”的心态是:“我在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积累。” 哪怕现在工资不高,但你清楚每一件事都是在给自己铺路。
说白了,上班心态是 “用时间换钱,换完就走”;做事心态是 “用时间换经验,经验能换更多钱”。
前者是消耗,后者是投资。
02, 如何让自己从“找工作”变成“找事做”?
很多人认为"找事做"得辞职创业、当自由职业者,这种想法太极端。
我见过太多人一冲动裸辞,结果在家躺了三个月又灰溜溜回去上班的。
其实最高明的做法是:在公司里偷偷修炼自己的本事。哪怕你现在打卡上班,也能切换成 “做事模式”。
(1)先问自己:我到底擅长什么?
打开你的工作群,看看最近一周你做的事:哪些是领导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
你是行政岗,每天订会议室、发通知,这是本职工作。但如果你琢磨 “怎么订会议室能减少冲突”、“怎么发通知大家才会认真看”,这就成了事—— 你在练协调力和沟通力,这些能力换个公司也能用。
核心就一个:别问 “这是不是我该做的”,问 “这能不能让我变厉害”。
1、我擅长什么?
2、我喜欢什么?
3、市场需要什么?
找到这三者的交集点,那就是你该做的事。哪怕是小事,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好,就值得做。
毕竟,大佬也是从菜鸟开始的,爷爷都是从孙子过来的。
(2)再看价值:能深耕多远?
假设你手中有两家新媒体运营的offer:
A公司:每天搬运文章,月薪8k。
B公司:要自己策划选题,月薪6k。
你会怎么选?我说:"选B,因为A在让你变笨,B在让你变聪明。"
你要看的是:
1、这个岗位真正能锻炼什么能力?
2、我能接触到什么资源?
3、未来能积累什么经验?
如果一份工作只是重复劳动,学不到东西,那不如不做。
对于“做事”的早期来说,你一定是收入微薄的,要做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正向结果。所以早期就别奔着赚钱去了。越是早期越要“用爱发电”。
当热情积累到一定程度,钱会自动找上门。
(3)转换思维:用“创业思维”打工
在传统的观念里,多数人按部就班完成指标,却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沉淀与职业长远发展。
其实,不妨转换思维,以“创业思维”来打工。
就像我的朋友,曾在深圳做平面设计,旁人觉得只不过是机械制图,他却将每个任务视为创业项目。在接这些海报设计任务时,他主动调研、优化方案,最终获得客户高度认可。之后还整理案例报告,不断在行业跳槽去精进自己,现在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这就是用“创业思维”来打工:你不是公司的员工,是自己的老板,公司只是你 “借场地、借资源” 的合作方。你要做的不是完成公司的KPI,是借 KPI 练自己的能力。
03, 如何让员工从“上班”变成“做事”?
“不想上班”是人性,但“想做事”也是人性。
前面我们主要针对的是个人层面,但如果你现在是管理层开始带队伍,那如何快速让下属从“上班”转为“做事”的心态呢?这3点建议一定要看。
(1)少管控,多赋能
有的公司试运行 “弹性工作制”,不打卡、不规定上班时间,结果效率反而更高了。
因为他们让员工自己选 “想负责哪个项目”,有人选 “用户调研”,有人选 “活动策划”, 自己选的事,哪怕加班也愿意干。
人反感的不是 “做事”,是 “被安排做事”。你给员工一个目标,别给步骤;给资源,别给限制。
就像你让团队做一场活动,别说 “你必须周四办,用线下形式”,可以说 “这个月要拉 100 个新用户,你觉得怎么弄最好?”
(2)让员工看到成长路径
员工离职时,很少有人说 “工资太低了”,更多人会说 “在这里学不到东西”。工资是 “当下的安全感”,成长是 “未来的安全感”—— 人愿意为后者放弃前者,但不会为前者放弃后者。
比如,给员工机会:让新人参与核心项目,哪怕只是打杂;让老人带团队,哪怕他没经验。哪怕出错也没关系,错了能学到东西,比 “不出错但没成长” 强。
就像那句话:给员工涨工资,不如让员工涨本事 —— 本事涨了,工资自然会涨。
(3)用“合伙人心态”管理
有些老板很聪明,他给员工发工资时会加一句:“这部分是你给公司创造的价值,另一部分是你自己攒的本事 —— 后者比前者更值钱。”
人做事的动力,要么是 “喜欢”,要么是 “有好处”。这个 “好处” 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 “我在变得更好”。
你要让员工看到: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给自己攒履历、练能力、铺人脉,这些东西比老板画的饼实在多了。
写在最后:
我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在“打工”还是在“做事”,就看他愿不愿意为这事倒贴时间、金钱,甚至尊严。
工作和做事的区别,就像 “搭别人搭好的积木” 和 “自己设计积木”—— 前者按部就班,拼完就散了;后者哪怕拼得不好,也是你自己的作品。
所以,别再问 “找什么工作好”,问 “我能做好什么事”;别再纠结 “工资高不高”,纠结 “我能不能在这里长出新本事”。
不想上班不是错,错的是,明明不想上班,却只敢靠上班混日子。
上一篇 : 复杂的事简单化,简单的事标准化,标准的事流程化,流程的事自动化
下一篇 : 工作能力强的人特别会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