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广告1

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看了下属的聊天记录,我终于明白,上下级间的不爽,都源于这3点
    时间:2025-10-10

导语:隔阂,不是一天形成的。

一位在华南做部门总监的粉丝给我发来私信,第一句是:“蒋老师,我今天差点失控了。”
我们暂且先叫她A总。
那晚A总在加班,办公室里只剩自己和下属小敏。她走过去交代方案修改点,小敏没留意到身后有人,无意间让她瞥见了没关的聊天窗口:
“又让改需求,没完没了,第五版了”
“事妈吧,撒手做又不放心”
“这老登,每次都快下班才找我”
而就在半小时前,小敏刚对自己点头说:“好的A总,这就按您的意见去调整。”
她才恍然大悟,原来工位上哐哐的键盘声,都是对自己的吐槽。那一刻,感觉自己特可悲,也特失败。
其实,上下级之间的矛盾、隔阂,从来都不是某件事没做好那么简单。深挖下去,所有的原因都源于这3点。
今天,我们好好聊聊。

究其根源,是信息差在作祟
你以为的是顺畅沟通,其实只是对方在闭嘴忍耐。
很多管理者都有一个错觉:只要下属不反对、不反驳,就是沟通顺畅。可事实是,你听到的顺从,只是下属的敷衍,懒得计较罢了。
后来,A 总在复盘时意识到,小敏的吐槽不是突然的爆发,而是早有征兆。
上次部门例会,小敏提到“能不能提前一天给修改意见,每次临时改”,A 总怎么回答的?“客户反馈来得晚,我们也没办法。”
比如,小敏在提交第三版方案时,犹豫着说 “这个方向是不是跟之前定的有点偏差”,A 总直接打断她:“照做就行,客户要的是这个感觉。”
次数多了,小敏就不说话了。你让她加班改方案,她答应。可她心里的不满、困惑,全没说出来 。
这就是职场里最致命的信息差:管理者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觉得我都是为了工作我没错,下属站在自己的立场忍情绪,认为说了也白说。
一来二去,误会越来越深,矛盾越来越多。
在工作中,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太把自己当领导,忘了沟通是双向的。
你站在金字塔顶端,看到的是整体目标,下属站在塔底,看到的是具体困难。如果不打破这种信息差,再努力的管理者,也带不好团队。更可怕的是,很多管理者根本意识不到信息差的存在。

比信息差更致命的是情绪差
很多上下级吵架,不是因为事情没做好,而是因为情绪没处放。
A 总在看到小敏的聊天记录后,第一反应是愤怒:“我这么信任她,她居然背后说我?” 可有没有想,小敏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小敏那段时间有多难?A 总可能不知道。而 A 总呢只看到方案要改,只关心客户满不满意,却没问过一句 “你最近是不是很累”。
你在关注事情进度,下属在消耗情绪能量,这就是最典型的情绪差。
管理者总觉得工作就是工作,别带情绪。可别忘了,员工首先是人,他们有情绪,这些情绪不会因为你是领导就消失,只会在心里越积越多,直到爆发出来。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 95 后员工,因为领导让她周末加班改 PPT,直接跟领导吵了起来。领导觉得不就是加个班至于吗,但员工委屈得哭了:“这次是我奶奶的生日,我早就答应回去了。” 领导这才知道,自己只看PPT要改,却没看到员工的个人需求。
职场里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下属吐槽你事妈,可能因为你反复无常,改需求改到他们崩溃;抱怨你老登,可能因为你固执己见,不听任何建议。
很多管理者都有一个误区:只要把事情做好,情绪不重要。可事实是,情绪会影响做事的效率,一个带着委屈加班的员工,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方案。
就像 A 总,她一心想让客户满意,让团队出成绩,却没在意小敏的情绪变化。小敏从一开始的主动提建议,到后来的沉默顺从,再到最后的背后吐槽,其实是情绪一步步崩溃的过程。

但最根本的,还是信任差
如果说信息差是表象,情绪差是过程,那信任差就是根源。所有的吐槽、吵架、离职,本质上都是信任崩塌的结果。
小敏在背后吐槽 A 总,表面看不专业,实际上是对 A 总彻底失去信任。
管理中最贵的成本,不是工资、不是办公设备,而是信任。你花再多钱招人、培训,如果没建立信任,员工还是会走;你制定再多制度、流程,如果没建立信任,团队还是会散。
我之前认识一位上市公司的高管,他带团队有个原则:先建立信任,再谈工作。他刚接手新团队时,没有先定 KPI,而是逐个找员工聊天,问他们 “最想解决什么问题”、“最需要我提供什么支持”。有个员工因为家里有事,需请假两周,他不仅批了假,还主动说 “工作上的事你放心,我来协调”。从那以后,团队里的员工都愿意跟他说真话,有问题主动提,有困难一起扛。
反观很多管理者,总觉得信任是管出来的,却忘了信任是做出来的。你要求下属忠诚,可你连他们的基本需求都不满足,这怎么可能建立信任?
A 总后来跟小敏谈过一次,小敏说的一句话让她特别扎心:“A 总,不是我不想跟您说心里话,是我觉得您根本不关心我,只关心方案能不能过。”
这句话点破了信任差的核心:信任不是我相信你能做事,而是我相信你会为我考虑。
很多管理者都把带团队当成管任务,觉得只要把任务分配好、监督好,就行。可事实是,带团队就是带人,人是有感情、有需求的,你不把人放在心上,人就不会把工作放在心上。
如果 A 总在她加班时,不是只说加油,而是问一句 “要不要帮你点份外卖” 小敏会背后吐槽吗?大概率不会。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很多管理者在遇到下属吐槽时,第一反应是指责:你怎么这么不专业?可从来没想过,问题的根源可能在自己身上。
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管理者要先从自己改变。
(1)先认错
认错,不是简单的说对不起,而是建立向内归因的思维模式。
第一步,明确自身责任边界
梳理矛盾事件中,自己在决策、沟通、管理动作上的具体疏漏,避免模糊化的 我错了,精准到 “我在 XX 环节没考虑到你的需求”。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沟通场景
避开公开场合,采用一对一私下沟通,降低下属的心理防备。
沟通时,先表达对下属情绪的理解,再阐述自身问题,最后提出共同改进的方向,避免变成单方面指责。
第三步,跟进认错后的行动
认错后需用具体动作落地改进,比如之前忽略下属的加班压力,后续可调整任务排期或提供支持资源,让下属感受到认错不是走形式,而是真的要改变。
要记住,认错的核心是打破权力层级的对立。
(2)建规则
规则的核心是给团队明确的预期,用确定性减少焦虑。当下属清楚知道工作如何安排、问题如何解决时,内心的抗拒自然会降低。
定时同步,避免突袭
固定需求同步的时间与形式,让成员提前规划工作。遇紧急任务时,需说明原因、提供支持,并协商优先级而不是强行塞活。
反馈有路径,修改有标准
明确问题反馈的渠道和时限,管理者也需在约定时间内回应。提出修改时,必须附带具体依据、清晰标准和截止时间,拒绝“再优化一下”这类模糊要求。
制度有弹性,尊重个人需求
明确事假、调休等申请的流程与标准,允许员工合理提出个人需求,并约定好工作交接方式。让团队知道规则是为人服务的。
(3)说人话
所谓说人话,就是放下职位身段,用对方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交流。关键在于避免三种常见问题:
别绕弯子,给具体指引
“这个方案需要提升质量”
“建议补充行业数据,可以参考XX平台的报告”
别用职权,用协作姿态
“今天必须完成”
“这个任务明天下班前需要交付,看看我能提供什么支持?”
别躲问题,给明确回应
“晋升的事以后再说”
“公司的晋升标准是XX,你目前可以在XX方面重点加强”
你看,同样的意思,但表述不同,就会给人不同的体验感。

写在最后:
当我们抱怨90后、00后难管时,也许该反思:是需要升级的是我们的管理方式,而不是他们?
新一代员工早就不为温饱而工作,他们为意义、为成长、为被尊重而工作。
隔阂不是一天形成的,但信任可以从这一刻开始重建。
就像那天下班时,A总对小敏说的最后一句话:“早点回去,家人还在等你。”她愣了一下,然后露出了这些天来第一个真心的微笑。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