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电话销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段?为什
- 企业为什么要赋能
- 不一样的美国工匠精神/为什么需要新
- 为什么执行力培训很重要?
- 你为什么想要成为一个培训讲师?
- 知识科普:保险售后服务为什么那么重
- 职业化培训:我为什么不想安于现状
- 为什么企业要做企业文化?----企
- 领导为什么不喜欢“说真话”的员工呢
- 温商为什么号称中国的犹太人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 宝宝反复问为什么 父母应咋办
-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企业为什么远程在线办公效率低下?
- 银行为什么赚钱:银行一线经营的业务
- 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为什么中共能
-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 学习贯
- 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
- 为什么中国不可战胜
- 《为什么80%的数字化转型都不成功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他们把具体工作都丢给下属去做,自己每天就是陪客户吃饭,找大领导和其他部门领导聊天刷存在感,看起来闲得要死。
但我要告诉你,这种看似"不干活"的领导,往往才是最聪明的管理者。
一、只做1件事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公司规模越大,职场层级越高,和人打交道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那些看似不干事,到处找人吃饭聊天的领导,其实恰恰是抓住了管理中最关键的部分——沟通。
很多从基层干实事升上来的领导,最初往往最讨厌沟通,觉得东拉西扯聊半天是严重浪费生命,还不如干点活实在。
但真正聪明的领导很快就会发现,比起具体做事,有效的沟通实在太重要了:
向下沟通:如果不及时了解下属工作进展,监督任务进程,下属就可能捅出大篓子,最后还得你来收拾烂摊子;
客户沟通:如果不和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就不能真正理解客户需求,很可能累死累活做出来的东西根本不是客户想要的;
向上沟通:如果不主动向上级汇报工作,你就算累死累活,也很难得到上级的认可和支持。
这里有个重要的管理原则:如果你今天有10件事要忙,其中可能只有1件是真正关键的。
把这1件要事做好,比做其他9件事都更有价值。
优秀的中层领导都深谙这个"二八法则",懂得把80%的精力放在那20%最重要的事情上。
二、每天闲1小时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提出过著名的"五小时原则":周一至周五,每天给自己留一小时做深度思考。
这看似"偷懒"的一小时,实际上可能是管理者最宝贵的时间:
-可以用来复盘当天工作,总结经验教训;
-可以进行战略思考,规划未来方向;
-可以运动放松,保持身心健康;
-甚至可以小憩片刻,恢复精力。
谷歌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定期留出思考时间的管理者,其团队绩效要比整天忙忙碌碌的管理者高出30%。
这是因为思考能帮助管理者"抬头看路",而不是一味地"低头拉车"。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最没效率的人,往往是以最高效率做最没用事情的人。"
三、思维转变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整天忙得团团转的领导反而效率低下。
他们看似敬业负责,实则陷入了"琐碎式管理"的误区,最终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让自己疲惫不堪,收入可能还不如那些专注业务的骨干员工。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完成从执行者到管理者的思维转变。
中层管理者的价值不在于亲力亲为,而在于如何带领团队创造更大价值。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实现这种转变:
1. 做对事,不替下属做任务
优秀的管理者往往看起来"很闲"——他们可能只是坐在工位敲敲电脑,或者到处转转聊聊天。
但正是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做势"而非"做事"。
优秀的管理者不是替下属做事,而是为下属创造做事的环境和条件。他们的核心工作是:
- 明确团队目标
- 合理分解任务
- 适当授权放权
- 提供必要支持
当项目出现问题时,不是急着亲自上阵,而是先分析原因——是流程问题、资源问题还是人员问题?
通过这种"教练式"管理,既培养了团队能力,又解放了自己的时间。
2. 挑对人,工作事半功倍
管理的本质是管人。每个团队成员都有不同的特点:
有人擅长执行但不善创新;
有人思维活跃但不够细致;
有人技术过硬但沟通欠佳;
聪明的管理者会: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对确实不适合的员工及时调整;
善于发现和培养潜在人才。
3. 能借势,学会资源置换
在职场中,资源永远向上集中。聪明的管理者懂得用自己拥有的换取自己需要的,这个过程不必违背原则,关键在于找到双赢的平衡点。
记住,中层的价值不是讨好上级,而是让上级放心——用专业能力和团队成果说话。
这个过程绝不是简单的阿谀奉承或违背原则的妥协,而是一门需要智慧与分寸感的艺术。
首先,要建立"资源思维":
清楚识别自己手中可交换的筹码——可能是某个项目的成功案例、团队的专长领域,或是某个关键客户的良好关系。
同时,也要明确团队发展最需要的资源支持是什么,是预算?人手?还是政策倾斜?
其次,掌握"置换时机":
在季度规划会议前准备好需求清单,在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时顺势提出,在上级领导询问困难时坦诚沟通。
记住,最好的资源置换往往发生在价值创造之后,而非之前。
最重要的是保持"价值底线":
用专业能力证明团队价值,用实际业绩赢得信任,用清晰规划展现发展潜力。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价值,而非索取资源。"
当你持续为组织创造可见的价值时,资源自然会向你倾斜。
聪明的中层都懂得,与其抱怨资源不足,不如主动构建"资源良性循环"——用现有资源创造价值,用创造的价值换取更多资源,最终实现团队与组织的双赢发展。
4. 提眼界,从全局解决根本
职场问题的根源往往可以归结为人、事、流程和沟通四个方面。
优秀的管理者会跳出具体事务,从系统角度思考:下属失误可能是职责不清,项目拖延可能是跨部门协作不畅。
当下属出现工作失误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人能力,而要思考是否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当项目进度一再拖延时,不能一味催促团队加班,而要审视跨部门协作机制是否存在障碍。
这种系统思考能力需要管理者建立"直升机视野"——既能俯视全局,又能聚焦关键节点。就像医生治病要找到病根一样,管理者解决问题也要追本溯源。
比如,员工积极性不高,可能是激励机制出了问题;部门间推诿扯皮,往往是权责边界模糊所致。
只有站在更高维度,才能找到根本解决方案。
在处理"能人下属"的管理难题时,这种系统思维尤为重要。
面对能力出众但不服管束的下属,与其在具体业务上争高下,不如展现你的管理智慧和格局。
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建立良性互动:
首先,认可其专业能力,给予适当发挥空间;
其次,明确团队共同目标,将其个人成就与组织发展绑定;
最后,在关键决策时展现你的战略眼光和资源整合能力。
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建立在权力压制上,而是源于价值认同和相互成就。当你能为团队创造更大的发展平台时,自然能赢得这些能人下属的真心追随。
要培养这种全局观,建议管理者定期进行"三个反思":
反思人员配置是否合理,反思工作流程是否高效,反思沟通机制是否畅通。
同时,要建立"问题树"分析习惯,将表面问题不断分解,直到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治标又治本",带领团队持续创造价值。
写在最后:
中层领导的"闲"不是真的无所事事,而是将精力集中在真正创造价值的管理活动上。
他们通过战略思考、人员管理和资源整合,为团队创造远大于个人贡献的价值。
这种管理智慧,往往需要时间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下一篇 : 能成事的领导,永远先上车,再调整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