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师博客 > 讲师博文
广告1

蒋小华老师简介

蒋小华培训讲师

蒋小华

博客访问:1558624

培训匠人、经管作家。 新工匠精神的提出者与倡导者,10年工匠文化研究历程和10年职业培训生涯,浙江大学主讲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特聘专家。 足迹遍布全国100多个城市,受训企业达2600多家,受训人员超29万人次,平均每年约200场培训,..

蒋小华最新博文

蒋小华主讲课程

所谓天才,不过是场景赋能的结果
时间:2022-05-06     作者:蒋小华


最近,有一个词叫“场景”,越来越火。

1.所谓场景,说的是啥?

一位营销朋友跟我说,要摆脱流量思维,建立场景思维。我有意地深问一下,说的是啥意思?他说,你看原来“有流量,用户就能看到我,进而可能喜欢我,即可能购买我”,现在没有那么简单了,你得让用户进入到某种场景,他感觉体验好,才也可能购买我,而是这是一种碎片化,甚至是非理性的。

他还跟我举例来说:人下决心买某套餐桌,也许不是因为有多少理性分析,而是站在某展间里,想象出到了——自己在招待客人时很有面子的样子,或者想象到一家人围在餐桌边享受美味的幸福场景,这才下的决心。

的确,“场景”这个词,这几年对于搞营销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性的复杂性要有细致入微的体察能力,对人的感受的波动,要有持续变化的觉察能力。

我继续问他,“场景”这个词并不是什么新词,为什么最近几年会火起来?他说,不仅仅基于用户体验的追求,还包括互联技术的发展,让人们从享受现实空间的“场景体验”,还在虚拟空间获得“场景体验”的满足。

例如,某天出现罕见的三合一天文景观:月全食、血月亮+超级月亮+蓝月亮。假如,这种奇观百年难得一见,可因为天气原因,或因工作忙碌,你无法亲眼看见,怎么办?你可以掏出手机,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上看,因为人们会“刷屏”式地展示、转发各种拍摄到的奇妙景观,虚拟空间里的场景,往往更全、更美、更真。

这位营销朋友如此说到,真实的生活,将越来越存在于虚拟时空的场景里;虚拟时空的场景,将越来越多地代替我们的真实生活。

我问,如何给场景定义呢?他说,场景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事物之间,乃至人与智能机器等人工物之间,基于新的信息与媒介技术,可以虚拟或真实地融合实现智能性“超链接”,并在社交平台进行多方互动的数字化情境。

2.场景思维适用管理吗?

看到这位营销朋友“得意”的情形,我不免想:是不是“场景”或者“场景时代”就是为营销而生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阅相关书籍,一番研究之后,发现早有先贤得出结论。

早在2009年,布莱恩·艾诺和辛斯海德提出“天才与景才”的概念,他们在文中这样写道:

“我是艺术系的学生,和所有艺术系的学生一样,被引导相信这样一种观点,即毕加索、康丁斯基、伦勃朗和乔托等少数不知如何诞生的天才带来了艺术革命。

但是当我越来越走近艺术,发现并非如此。实际发生的是,那是涉及各色人等的极为丰富的场景——其中有艺术家、收藏家、美术馆馆长、思想家、理论家、潮流人士和时尚弄潮儿——他们创造了一种人才生态。正是从这种生态中才产生了许多绝妙作品。

我特别感兴趣的“俄罗斯革命”时期尤其显示了这一点。所以我开始思考,最初那几个名留青史的人——符合“伟大人物创造历史”理论——他们被称为“天才”,但有趣的是,事实上他们都发迹于一个艺术土壤极为肥沃而且充满智慧的场景。

所以我提出这个概念——“景才”,它是一个整体的智慧或一群人的合作。事实上,我认为这是一种更有用的思考文化的方式。所以,让我们暂时忘记“天才”这个概念,思考一下能够孕育好的创意想法和好的创新作品的创意生态。“

不难看出,什么样的场景造就什么的人才或思想。因此,“场景”不仅是营销的利器,还是管理的法宝。比如,科技企业要追求前沿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就要置身于鼓励创新而非墨守成规的场景之中,就必须建立新奇、自由、崇尚表达等这样的场景中,当你租用一个办公室时,就需“租”用这样的特质。否则,就是做错误决策。

当一个环境有某些很强的特定体验,而且轻易可得,对应的企业也容易获得的成功——场景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场景能够培育技能,创造氛围,灌输对于某些工作来说非常有价值的精神。

未来的工位岗位将基于集体智力的应用,因此,要营造一种创意氛围,并允许创业精神在这种场景中取得成功。比如,创意人才希望有这样一个地方:周六下午可以来听很棒的爵士乐,它有点怪伽,小而又与众不同,总之,支持充满活力的艺术和文化的场景。

无疑,打造优质的场景是可以提升经济效益的。正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提到:决不应该忘记,出高额城市地租的人所换取到的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各种娱乐以及其他的便利,而这些是许多人不愿弃而不享的,因为它们带来的利益比总租金要大得多

3.我们要怎样造场呢?


请在脑海想象这样的场景:在田园风光的农场里,一个老农夫走过一片绵延的农田,从泥土中生长出许多年轻、成熟的“创意人才”。我意识到这个农场已有上百年了。每年大概能生产100个“创意人才”,作为“创意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得到足够多的养分(表扬、自由、满足等)….进入农舍,“创意人才”正在一个大榨汁机里,能多挤出10%的果汁,变成纯净的“创意果汁”。

也就是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构建什么样的工作场景。

例如,Google先前斥资21亿美元买下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区的某办公园区,并将园区设计融入自然生态,让员工可以在喧闹繁忙的纽约市区维持与自然生态接近,并大量增加室外开放空间,让员工办公环境能与哈德逊城市广场连接,并且与哈德逊河并行,更可远眺位于对岸的纽泽西,建筑本身则采用100%零碳排放设计,并且使用绿能运作。

甚至办公室内还设计可让蜜蜂储放蜂蜜的蜂箱,让蜜蜂能就近从位于办公室环境的花朵采集花粉与花蜜,借此形成自然循环,同时也能吸引鸟群居住,进而让办公环境能产生自然环境声,对于员工也能带来正向感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谷歌的员工可以带狗狗进办公室,它们想躺在哪儿就躺在哪儿。

这里说的“场景”不只是物理空间,还包括人文空间,这可不是传统意义的企业文化。因为传统意义的企业文化,企业是主体,员工是客体。而这里所说的场景更加注重员工的体验,可以说,员工是主体,企业是平台。

假如有一位忙碌的管理者,每天要在电脑上处理大量的邮件。同时,公司提倡开放的文化,办公室的门永远开着,那么,经常会有人来和这位管理者谈事情。结果,员工经常抱怨这位管理者,说他不尊重员工。为什么呢?因为员工经常提到一个细节,即员工找他的时候,他往往一边对着电脑打字,一边和员工谈话。年度领导力测评,这位管理者的领导力评分亮了红灯。

如果你是他的上级,该如何帮助这位管理者改进领导力呢?上一门领导力的课,安排一位管理教练?按照思维,很简单!把这位管理者的办公室重新布置一下。办公桌挪到了一角,留出了较大区域的会客区,摆上沙发和椅子,问题就解决了。

因为距离拉远了,员工来的时候,这位管理者必须走到会客区和员工面对面地坐在一起聊,自然也就无法再时不时地瞄几眼电脑。

一年后,员工反馈,这位管理者的领导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老在意识、理念、行为上死磕,有时候环境变了,人自然就变了。改变环境,有时候比改变人容易。

除了懂得造场,还要随场景变化而变化。比如,领导风格只能在某种情境下最有效,而不可能在任何情境下都最有效。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程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也就是说领导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环境及员工的变化而改变。

这里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员工很多行为都是有情绪和感受决策的,当全盘考虑的信息不足时,更容易跟着感觉走。情绪和感觉往往由场景决定的。

例如,“生”的反义词是什么?一般人都会想到“死”,吃货就和你想的不一样,人家觉得是“熟”。置身不同场景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我们在研究管理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场景,即要有场景化的思维方式。很多管理者容易陷入“员工问题便是人品或态度存在问题”的误区中,忽略场景的影响。

脱离场景谈管理,就好比给了一个女孩一件很漂亮的晚礼服,东西很美,女生也很喜欢,假如无合适机会“安放”,那便失去应有的价值。再好点子,若没有合适的使用场景,也会黯然失色。

最后,有必要提一下行为场景理论。


行为场景理论指出,一个群体在特定的职位场景中,会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例如,大领导温和,小领导严厉。那是因为大领导监督的是小领导的工作结果,小领导要对大领导负责。如果方案不过关,大领导追究的自然是小领导的责任,内心就算对基层员工有任何的不满,也不会有所表现。对大领导来说,基层员工是外人,外人只需要客气,不需要管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小领导苛刻,不知道小领导在大领导处被严厉对待了。这就形成了群体的固有行为模式。如果大领导表现出严厉,就是对整个公司展现出的不友好,不友好的公司,又怎么能走得长远?为了迎合场景的氛围,大领导和小领导才会产生不一样的固有行为模式。

关于场景赋能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总结,欢迎你参与讨论。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