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广告1

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对互联网思维的新认知
    时间:2014-12-09
       “专注产品 ”、“用户至上”、“社会化媒体营销”等等都是大家都互联网的认知。在挺多了这些看法后,不妨让我们来听听另一种声音。这里借鉴几点蒋小华老师对互联网思维的看法。
 
       在蒋小华老师看来,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模式,但真正能够运用自如的人少之又少。当圈内人都在正想解读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请不要忘记20世纪的哲学家们——米歇尔·福柯、斯拉沃热·齐泽克、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等。他们看似同互联网行业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们对五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人类社会的组织模式、主体认同、消费形式、媒介影响等颠覆思维的预测和描述,或许可以知道我们在互联网世界里颠覆规则,制造奇迹。
 
一、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模式

       要说过去这一年,互联网有什么话题跟春运一样火,那一定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了。但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看了这么多谈互联网思维的文章后,我却愈发觉得那些行文笔调貌似如数家珍深谙此道的撰稿人,都或多或少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像小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一样总结出几条特征描述拽上几个互联网名词就完事了。举例来说,我们在诸多谈互联网思维的文章中也可以概括出,互联网思维的定义通常被表述成以下特征:“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数据驱动运营;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微创新,快速迭代。”“互联网思维不是方法论,而是思维维度。”“互联网思维无非就是‘专注产品与服务的极致’+‘优秀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如果要问互联网思维是什么的话,它一定包括连接思维。”
 
       这些互联网思维的定义,无一不是通过提出命题加举例论证的归纳法总结出来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概念,其实大都也是这么归纳总结抽象出来的。但定义和概念本身只是一种严谨普适的描述,它无法直接转换成“创造力”。这就好比,我们在今天都了解了“核聚变”“核裂变”的概念,但问题的关键是:谁第一个预想到这种物理现象,如果用于武器制造,那将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再比如,马也不是第一拨率先就接触到互联网的人,但最核心的一步是,一旦他接触到了互联网立即就可以联想到,传统的中小企业产品营销分发售卖的方式,一旦有互联网的介入,将会产生多么颠覆性的变革?
 
       因此,互联网思维模式,与其用以上的那些定义去描述,还不如说:互联网思维模式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模式。可即便我觉得这个定义比其他的定义都好,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一个人,怎样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最后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化境”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二、真正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深达骨髓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果我们都承认: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那么,世界上几乎没有比改变一个人乃至一群人思维模式更艰巨和复杂的事。互联网思维模式,让身为艺术生的我,从接触到这个词的那一刻起,就立刻联想到了“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可悲窘境。说它可悲,是因为在人类的艺术史历程上,艺术理念、艺术品形态、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发生了 3 次天翻地覆的巨变,按照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艺术分为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 3 个时期,更有意思的是:古典艺术的理念和趣味绵延了几百上千年,但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理念和趣味,却是在百年内迅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事实上,西方的现代艺术时期,大概是从 1860 年到 1960 年,而西方的当代艺术时期,则是从 1960 年后到现在,而我们中国,其实在 80 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借鉴和模仿,并在 2005 年左右,中国的当代艺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天价拍卖频频出现,报刊媒体争相报道。一些极客可能会问:您扯这些艺术干嘛呢,回答是:您问这个问题本身就代表你毫无互联网思维的触类旁通的天赋。以上例子是为了说明:西方盛行了 100 多年的艺术思维模式,中国探索了 30 多年的艺术思维模式,至今绝大部分中国人乃至大学毕业生都毫不了解,更别说运用自如。由此可见:改变思维模式,是多么的困难,而从了解到灵活运用,又将是多么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
 
       真正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必须是要深达骨髓的:文学也好,艺术也罢,互联网也毫不例外。像我上面所说,一个领域的发展如果发生了根本性的断裂和颠覆,最终极的原因在于,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变革引发了整个社会结构、社会运作方式、人类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三、与其听成功人士滔滔不绝的讲演,不如在20世纪的伟大哲思里学着务实

       20 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中预见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将经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个时期。前喻文化,即所谓“老年文化”,在人类文明尚未进入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变化非常缓慢,年轻一代要向老一辈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以及老一辈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以及简拙的是非观念。而后喻文化,则是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频繁、边际日益模糊的时代,年长者的生存经验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指导价值。同老一辈相比,年轻人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方式乃至根本价值观念的追寻都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并且一直处于快速变化的状态。
 
       玛格丽特·米德早已去世,但这个世界因为互联网和科技进步发生的巨变还没有停,而且越来越快。这些影响深远、极其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变,根本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根据自己可怜的生命经验、狭窄的知识视野、五年八年的互联网从业资历可以把握和描述的。但事情也不至于特别悲观,因为肉体凡胎的我们虽然无力指点江山,但五、六十亿的人类族群还是不乏先知和智者。。对于二战后整个世界因技术革命而发生的转变,还是有Guy Debord、Jean Baudrillard、Michel Foucault、Slavoj Žižek等等思想大师,做出了远超常人的、令人信服的描绘和预测。阅读他们的著作和思想,或许才可以从根本上让我们的思维发生骨髓级的转变。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方面面的巨大影响,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我相信居伊·德波的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鲍德里亚的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和Simulacra and Simulation;福柯的Discipline and Punish;齐泽克的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Enjoyment as a Political Factor 等等,对于五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人类社会的组织模式、消费形态、娱乐方式、主体认同、媒介影响等令人思维彻底颠覆的描述和预测,不仅可以指导当代艺术的实践创作理论批评,而且更适合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思维训练和世界观重塑。说误解太深,是因为一说到哲学家思想家,我们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什么苏格拉底、柏拉图,以为哲学家都是在讨论一些冥王星般遥远的神经病话题,实际上,20 世纪的哲学家跟他们两千多年前的祖宗们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讨论的话题恰恰关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时刻。他们的祖宗可以说不食人间烟火,但这帮家伙却比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求真务实。
 
       因此,我们为何不用这些人类最优秀大脑的智慧产出,指导我们在互联网世界颠覆规则,制造奇迹呢?这些当代哲学家的著作,虽没有产品操作说明书那样直接便利,但无须太久,我们就能切实感受到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永远不会担心小技巧、小法则、小聪明带给您的隐隐不安和空虚自信,因为这种改变,是脚踩大地般坚实有力的。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