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盘点2014年世界排名前十企业培训
- 浅析肯德基企业社会责任
- 企业对内对外的有效沟通
- 企业为什么要赋能
- 浅谈中小型企业是否有必要外请培训讲
- 探析“老干妈”陶碧华的企业管理之道
- 谈谈谷歌的那点企业文化
- 浅述知名企业是如何通过贩卖文化成就
- 你是个合格的企业培训讲师吗?
- 浅析百事企业社会责任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 打造企业新中层
- 企业员工职业化素养提升
- 企业战略规划与落地
- 房地产调控政策、市场形势与企业对策
- 机械企业生产管理_基于TOC的补给
- 机械企业项目型销售策略和技巧
- 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大
- 企业文化建设与落地
- 建筑企业工作研究与生产线平衡管理
- 汽车生产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哈佛大学成人学习与专业发展教席教授罗伯特·凯根在他的《变革为何这么难》一书的开头,就抛出这样一个现象引发读者思考:
一项医学研究现实,假如心脏科医生告诉严重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个人生活习惯,如饮食、锻炼、吸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大概七分之一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剩下七分之六的人,难道就真的对生命毫无眷恋吗?还是有什么东西让人们在面临致命危险时,仍然无法改变自己致命的嗜好?
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很深的道理,人的改变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仅仅明白道理不足以引发人们改变,因为道理这是讲给左脑的,光左脑想明白也就驱动了改变因素的七分之一,右脑掌控的情感和习惯等因素居然占到七分之六的权重。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人人都懂得行人横穿马路是很危险的这一基本道理,但就是禁不住还要横穿马路,因为在欲望、习惯和情感面前,所谓的道理总显得苍白无力。倘若要让行人产生彻底的改变,恐怕还要驱动右脑,怎么驱动呢?让这些习惯横穿马路的人看一个交通安全宣传展,展厅里从头到尾放置的全是交通事故惨不忍睹的照片,脑袋被挤扁的、血肉模糊的、被车撞飞的……给右脑输入了这些图片之后,人们真正改变的几率就大大提高。
有一次课堂上讲到要驱动全脑改变的时候,正好看见一个学员在玩他的笔记本电脑,那个电脑实在有点老旧了。我就临时起意给他出了个题:“请你模拟一下,给你们领导打一个报告,请求他同意给你换一台新电脑。”这个学员很快就陈述了几条理由:电脑都过了折旧期、运行速度很慢、经常死机、安装不上新软件等等。
我说:“你陈述的所有这些理由都是讲给你们主管的左脑听的,所以,他也只用左脑接收你的信息,右脑一直没有被有效驱动,根据凯根的理论,你成功说服领导的概率只有七分之一。你们领导必然也用左脑的逻辑回复你:今年经营形势不好、预算紧张、旧电脑还能凑合用一阵子、我们业务刚起步要勤俭节约等等。你要是成功驱动了领导的右脑,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再给你三分钟,给领导的右脑再输入一些信息。”
学员思考了一会,给全班同学讲到:“这个电脑实在是不能用了。有一次,我给一个重要的客户讲标,标的上千万,客户董事长和很多主管来听,我这个电脑先是半天启动不起来,董事长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好不容易起来了,讲了一半却又中途死机,我真是尴尬透了,客户董事长拂袖而去,临走还小声说:‘这家公司也太寒碜了。’领导,我想这样的电脑也太和我们公司高科技的形象不配称了吧。”
学员声容并茂地讲完这一段,全场爆出雷鸣般的掌声。
我问大家:“这次领导换新笔记本的概率是多少?”
众人答:“百分之百!”
所以,真正能驱动人改变的过程最好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刺激。多元智能的倡导者加德纳教授写过一篇有关教育的论文,其核心的观点是:人有多元智能,而教学过程中也要采取多种手段,刺激大脑的多个功能区,让每学员尽可能多的智能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最好。形式创新,空间无限,魅力无穷。
上一篇 : 谈谈重视培训的企业的共性
下一篇 : 【培训课程纵览】没有课程分类,就没有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