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领导想要提拔你,从来看的不是努力,
- 真正会带兵的领导,往往做到了这3点
- 从基层跃迁高管,不是经验与态度问题
- 从基层跃迁高管,不是经验与态度问题
- 领导眼中,靠谱的好员工,首先看这5
- 领导会不会带团队,关键看这6点!
- 领导眼中的工作能力强就是这6点!
- 当了领导才知道,管理员工就看这5点
- 当上领导才发现:提升团队执行力就这
- 能干成事的人,都有1个共同特点!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导语:团队内耗,正拖垮你的精气神。
咱们在管理岗位上待过的,肯定都有过憋屈时刻:
看着团队里有些事儿,心里急得直冒火,可就是管不了。每天被这些破事儿搅得心烦意乱,整个人都没了精气神。
其实啊,90%的管理内耗,都源于一点——管理者“太怂”。
今天我们来聊聊。
01, 管理内耗的根源:不敢管
在线下培训中,我曾听到过绝大多数中层都有过的吐槽:“你看,管又管不动,骂又骂不了。”
我想,内耗的根源就在这。
1,管不动
定制度,最忌讳的就是看人下菜碟。
工作流程明明规定三步,有关系的人一步就能跳过,老实人就得按部就班。
这种规矩,看着挺像回事,实际上制度像纸,一戳就破。
刚开始你还想较较真,但总架不住有人找理由:"下次肯定改"、 "都是同事,别太较真"。这些听着挺通情达理的话,其实是在一点点拆你的台。
到最后,守规矩的觉得吃亏,不守规矩的觉得理所当然,整个团队就比着谁更能混。
2、骂不得
批评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就是想让人改改毛病,把活儿干好。
可现在好多管理者把批评变成了高危动作,明明看见下属干得一塌糊涂,宁愿自己熬夜返工,也不敢说一句重话。怕啥?怕一批评就撂挑子,一施压就闹情绪。
最终,导致那些原本认真干活的人:"凭啥我累死累活,他们混日子还拿一样的钱?"
这种 "不敢骂" 的背后,其实是把不得罪人看得比把事做好还重要。
02, 领导不敢管,3大表现
了解了管理内耗的根源,我们再深入看看那些内耗型管理者,他们在做事时容易陷入哪些心理陷阱?
(1) 怕破坏“好人设”
好多管理者一门心思让大家都满意,把不得罪人当宗旨。
开会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怕被说专断;分活儿不敢提要求,怕被说苛刻;下属犯错不敢批评,怕被说无情。
但管理不是要跟谁处朋友,而是要带着大家把事干成。你可以对下属好,但不能为了让人喜欢就没了原则。
就像带兵打仗,将军总想着让士兵舒服,舍不得让他们吃苦训练,真到了战场上,只能让所有人送命。
(2) 怕暴露“真本事”
有些管理者明明对业务不熟,对问题没头绪,偏要装成啥都懂。
下属汇报工作,明明没听懂还点头附和;团队讨论方案,明明没想法还硬要指导。
这种装明白,其实就是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短板。
你越想藏,越藏不住。天天跟团队在一起,你有几斤几两,大家心里早就有数。与其打肿脸充胖子,不如实在点:"这个我确实不太懂,咱们一起琢磨琢磨。"
管理的底气,从来不是啥都懂,而是敢承认不懂,还能想办法解决。
承认自己 "不懂",反而能让人信你,比装腔作势强多了。
(3) 怕打破“假平衡”
团队里有了矛盾,部门间互相甩锅,干得好的抱怨拿得少…… 可管理者心里想的是:只要没闹大,先这么着。
这种和稀泥的做法,看着维持了和平,其实是在攒更大的矛盾。
真正的团队和睦,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能解决矛盾。
管理者的责任不是当老好人,而是当裁判:分清对错,明辨是非,该批评的批评,该调整的调整。过程可能有点疼,但只有把矛盾摊开解决了,团队才能真正拧成一股绳。
03, 4敢法则,破局不敢管的内耗
既然,我们都了解了内耗的根源和心理陷阱,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去解决管理内耗?这4步一定要用起来。
(1)立规矩,敢见血
规矩的价值,全在说到做到。
定规矩时,别整模棱两可的话, "视情况而定"、" 酌情处理 ",都是给放水留空子。得像写合同一样,写清楚" 啥能做,啥不能做,做了会咋样 "。
关键动作:给规矩装上奖惩。
比如考勤,不能只写 "不许迟到",写 "迟到一次扣 50 块,一个月迟到 5 次就走人";
比如工作质量,不能只写 "保质保量",写 "错一个地方扣 10% 绩效,造成损失自己赔"。
执行要点:对事不对人。
不管是谁,只要犯了规矩,就得按规矩办,不能因为是老员工、关系户、有特殊情况就例外。
(2)带团队,敢偏心
团队里的人,从来就不能一碗水端平。
有的人拼命干,有的人混日子;有的人能扛事,有的人怕担责。管理者要是对这两种人一样对待,就是欺负那些好好干活的。
核心原则:让付出和回报成正比。
工资、奖金、升职机会,这些好处得向那些 "能干事、干成事" 的人倾斜。别担心有人说不公平,真正的不公平,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操作方法:把评价标准摆出来。
明说 "这个月谁能把业绩干到第一,就给他涨 2000 的工资" "谁能拿下那个大客户,奖金他拿一半"。让所有人都知道劲儿往哪使。
(3)做决策,敢撕脸
好多内耗都是因为决策出了问题:要么是怕得罪人,要么是拍脑袋决定。
其实决策没那么复杂,关键是别凭情绪,得看实在的好处。
实用工具:列个 "好坏清单"。
遇到要决定的事,把每个选项的好处和坏处都列出来,用数字说话。
比如 "这个方案能省多少钱,可能有啥风险,成功的把握有多大"。比起 "我觉得"" 我认为 ",数字更让人信服。
关键心态:不怕得罪人,就怕耽误事。
做决策难免有人不高兴,但你得想清楚:是让少数人不高兴,还是让所有人跟着受损失?只要你的决定是为了团队好,是有根据的,就该果断点。
管理者的价值,就看关键时刻敢不敢拍板。
(4)搞改革,敢掀桌
要是团队的毛病积得太深,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就得有 "掀桌子" 的勇气。但掀桌子不是瞎折腾,一步一步来,从小地方突破。
具体做法:先找最让人头疼的地方下手。
流程太麻烦,就先简化一步;沟通太费劲,就先定个每天碰个头的规矩。别想着一下子全改过来,先做出点样子,让大家看到改了之后确实好。
关键技巧:拉着愿意改的人一起干,慢慢影响那些观望的。
改革肯定有阻力,别想着说服所有人,先把那些觉得 "是该改改了" 的人拉过来,让他们先尝到甜头。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改了确实好",反对的声音自然就小了。
写在最后:
管理,就没有 "既要这样,又要那样" 的完美办法。
你想当老好人,就别指望团队出成绩;你想带着大家干出样子,就免不了得罪人。
内耗的根源,其实是管理者自己的侥幸心理 —— 总觉得 "再等等"、" 忍忍就过去了 ",总想着不得罪人也能把团队带好 。
但实际上,你对问题心软,问题就会对你不客气。
上一篇 : 真正的强者气质:没家味、没班味、没人味
下一篇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