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师博客 > 讲师博文
广告1
中国制造||如何“王者归来”!
时间:2017-12-26     作者:

   中国制造||如何王者归来”!

前一段时间,外界纷传“一些温州老板宣布关厂倒闭、少数人甚至跑路逃债”,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发酵过程:一是企业原本的产业做不下去了,只好把手上的钱用来放高利贷,以此获取高额暴利;二是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却不愿减产和倒闭,于是到处借钱以维持正常运转。这样的生产其实是为仓库生产,风险极大;三是转而投资其他领域,如到全国各地炒房、投资小煤矿、进入股市等。投资房地产却赶上国家调控,寄希望于政策放松,不打算抛售,时间一久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

 

温州企业面临的问题正是中国所有竞争性低端制造业的通病。由于低端,进入门槛很低,导致企业数目非常多,形成无序竞争态势。在不少地方,企业数目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不计成本的招商引资,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看似“个体理性”,带来的却是集体非理性的合成谬误问题。
 

前有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后有发展中国家竞相卷进工业化进程。遭遇双重夹击的中国制造业,既有成本优势日渐削弱,新的比较优势还未形成。面临四重挑战,中国制造只能“抗兵相加,哀者必胜”。向奥巴马说“这些工作不会回来了”的乔布斯离世一年多后,蒂姆·库克的苹果公司满足了美国总统。2012年底,这位苹果公司现任CE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计划新的一年里投资1亿美元把部分Mac电脑生产线迁回美国。这是十多年来苹果公司首次将其生产部门迁回本土。

 

在一些企业选择“出走”中国的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却备受青睐。2012年7月初,包括雪佛龙、可口可乐、卡特彼勒、通用电气在内的21家美国公司联合考察越南市场,商讨投资计划。此后不久,一直将中国大陆作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中国台湾企业富士康集团开始在印尼建立生产工厂,投资预计高达50亿--100亿美元资金。10月,运动服装巨头阿迪达斯决定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并迁往东南亚…… 

 

在发达国家市场和新兴市场之间,一度左右逢源的中国制造业似乎正在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而这距中国在2010年把美国保持了100多年的“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头衔第一次揽入怀中,仅仅过去了两年时间。

 

短期看,中国制造业遭遇经济下行、出口疲软、用工成本上升等近忧;长远看,又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前有欧美国家力推制造业复兴,占据产业链高端、把控先进技术的阻击,后有东南亚、非洲国家以低成本生产优势掀起工业化浪潮的追赶。尤须警惕的是,随着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相结合的数字制造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崛起,世界正在酝酿一场渐行渐近的工业革命,必将对现有全球制造业格局带来强烈冲击。

 

此外,在中国对内外资一视同仁之后,美国政府对于回到本土的制造业企业,还给予了大量优惠。例如,当GE决定在美国建厂后,美国联邦政府根据2009年的恢复和再投资法案向GE实施系列税收优惠和奖励。紧接着,肯塔基州政府和路易斯维尔市政府也提出积极的税收激励计划。
 

一个国家要成为真正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必须有众多致力于坚守实业的制造业企业,而这需要有企业家精神和事业理念的支撑。如果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不断在实业发展中取得成功业绩,中国就能够逐渐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下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实业精髓,从而支撑中国成为真正强大的现代工业化国家。

“互联网+”对企业来说是机会,对消费者来说则是多了一个了解产品的渠道,如果一款产品的质量不能让人满意,消费者用鼠标投上一大堆的差评,那“互联网+”就将成为这款产品的丧身之地。

中国圣诞产品出口量不断减少,苹果公司拟撤回在华部分生产线……近年来,随着欧美市场不景气、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和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传统优势有所削弱,中国制造面临“前堵后追”的局面。 

 

为应对新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因而,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基本载体和孕育母体,也是产业转移和分工调整的承接主体。从世界范围看,创新中心与制造中心分布难以完全分离,全球一些关键制造环节的空间布局,仍然在影响各国研发活动和技术转移的布局。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产业空心化不但造成制造能力受损,也影响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并寄希望于新技术突破和新产业变革能够使得制造业“王者归来”。

 

 

 

 

 

此文来自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