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广告1

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人才培训的关键密码:如何培育一流人才?
    时间:2021-01-25
培训的价值不言而喻,但不正确的培训思维和培训方式,不但不能帮助团队获得成长,相反还会有副作用。
例如,在20世纪40年代,乔治李维斯写了一本寓言故事书,名叫《动物的学校》。讲述了动物学校开设跑步、爬树、游泳和飞行在内的一系列课程,而且规定所有的动物必须无条件地学习所有的课程。
结果,鸭子由于练习跑步,脚蹼严重受损,游泳成绩降到中等;兔子本来是跑步冠军了,但是由于在无数次补考游泳,造成精神失常;松鼠本是爬树高手,可是飞行课老师硬是要他从地面飞到树上,而不是从树上跳到地面,导致腿部抽筋,最后连爬树课也得了个C,跑步得了个D。没想到,在毕业典礼上,得第一名竟然是鳗鱼,就是平均分第一名,泳技可以,爬、跑、飞都会那么一点点。
我们可能会笑话“动物学校”这种幼稚的行径,可这个故事却能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人们为追求全面发展,常常忽略优势的发挥,同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培训也不是对谁都管用的,缺乏针对性的课程会适得其反。根据我多年来的培训经验,实现培训效果最大化要掌握五个关键密码。
 
锦上添花:培训旨在帮助员工强化优点
每个人都有缺点,虽然不适度控制自己的缺点,可能就会毁于此,但是培训重点不是关注他的缺点,而是强化和提升他的优点。就像我们可以培训姚明把篮球打得更好,但我们不应该重点关注姚明短跑的弱项。人各有所长,要关注他们的优点,而不是缺点,要摒弃那种“缺啥补啥”的培训思想。
美国盖洛普公司曾对4000多家跨国企业超8万名职业经理人进行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优秀经理人旨在帮助员工发挥优势,并助其找到合适的位置,而普通经理人则告知并弥补员工的缺点,及通过学习而获得提升。普通经理人由于“缺啥补啥”的思想过重,往往在弱势上投入过多,结果收效远不如“有啥优势就强化啥”的做法。
为什么培训要强化优点?
第一,任何一个员工,能达到的最好状态就是他原本状态的更好“版本”。通常来说,一个有着某方面优势的人,在这方面往往是一点即通。而如果完全缺乏优势的人,培训于他也是挺困难的一件事。正如有句俗语说: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语教,三等人用棍棒教,四等人用刀砍掉。作为职业讲师,我有这个“自知之明”,我只不过在做锦上添花的事,关键还是看学员的本来面貌。
第二,从培训的体验来看,我们大多数人都遵循“感受、认知、行为和结果”这样的逻辑,即感受越好,认知就越容易,行为和结果就越好。因此,当我们安排相应的培训时,学员更容易掌握自己有优势的领域,更感兴趣自己脑海中已部分存在的东西,然后通过培训让这方面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巩固。有的时候一味地补短,人的心态可能会走向反面。
第三,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说,“铁棒有铁棒的功用,没必要将铁棒磨成针”。虽然“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句话的原意是做事要持之以恒,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用在人才培养上。

刻意练习:很难纠正本质缺点
培训很难纠正本质缺点,一个人的致命缺点,或者长期形成习惯的坏行为,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得到改变。要知道,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所谓骨子里的东西,那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和沉淀的结果,怎么能指望通过一次培训改变过来呢?无数事实证明,养成一个新习惯比改掉一个旧习惯要难得多。旧习惯是长年累月的结果,期待短时间的培训纠正本质缺点,那是不现实的,结果只会令人失望。
以企业管理培训为例,如果每年象征性地安排一两次的短期培训,就期待团队有一个本质的突破,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别去相信那些说一次两次培训能让人脱胎换骨的鬼话。如果有的话,那也是因为学员已具有类似的意识和潜能。
如果一定要纠正本质上的不足,那得通过长期的磨练。在培训领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要改掉一个旧习惯或养成一个新习惯,至少需要21天刻意练习。所谓刻意练习,是指不断从个人舒适区进入到个人挑战区,进行大量非自动化的尝试和练习,其中还需要获得有用的练习反馈。没有这般磨练,就难以改正本质缺点。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有些人要将子女送到部队历练三年,期望能改掉子女身上的一些坏习惯。只有通过长期的系统培训,并加强培训效果的转化,培训价值才可能体显出来。
因此,每次培训结束后,我建议要写学习心得,可不是写一篇学习心得,而是要持续写21天。所写的心得不要大而全,而要少而精,深刻一些。即每天写一点实践心得,并长期坚持下去,学习效果才会立竿见影。一般一个人比较难以坚持,最好让一个培训班的人员共同参与,并发在共同的微信群里,大家相互学习和相互勉励。
 
长时记忆:先量变,再质变
一个人在接受培训的时候,很多的培训内容会像漏斗一样,不断流失和遗忘,而实际产生价值的培训内容,最后会变得很少。因而,培训亦遵循“读一百本书不如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原理。
正如有一个理论叫天才黄金定律,阐述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后天进行超过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的结果。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听了很多课,依然没卵用?”其关键问题是,从“道理”变成“行动”,需要把“道理”从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而一堂培训课程往往是瞬时记忆,除非你反复学习,并不断刻意练习。比如学会游泳,它是一种长时记忆,一般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学得会游泳的,它需要把简单的动作重复训练无数次。
企业培训更是如此,先量变,再质变。以外请专家培训为例,一个核心骨干人员每年至少接受3—4次专业培训,最好能接受6—8次的专业培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有些短时的记忆,未必是“道理真懂了”,很多人只是表层的理解,这不代表已经有了深层的觉悟。
 
自发改变:无法改变顽固之人
关于“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将“道理”与个人发生联结。即对照个人的目标,或某个失败的经历等,用“道理”来刺激自己,刺激的力度越大,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多数时候,人们只是简单认知了某个道理,并没有发生关联。因此,像写心得,做笔记,虽然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但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与“道理”进一步发生联结。
而假如一个人对学习没有兴趣,且很顽固,培训他的结果是令人失望。就我而言,我更乐意培训那些有上升趋势的优秀人士——过去的成功是未来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好预测。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哈佛培养的永远是顶端的高材生,华为招聘的也一定是头部的高材生。无论是哈佛还是华为,都无法把一个曾经很“劣质”的人打造成顶级的优等生。虽然我们的培训计划针对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但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那些真正想要培训,或者处于职业上升期、愿意提升自己的员工身上,才是明智之举。
假如一名员工正处于职业上升期,那他很可能会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如果这名员工是平行的或者下滑的,那么,这种趋势很可能会继续下去。有没有培训,基本不会影响这种趋势的变化。
而测试一个人是不是落后员工,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跟他说:“你可能要接受培训”。如果他耳朵竖起来,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那可能这个人还是有改变的机会;如果他对此一点也不感兴趣,那么,除了一些基本培训外,不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为他提供详细的培训计划了。像这类人,最好的培训方式,是淘汰或换岗。
正如美国作家佛格森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无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无法替别人开门。
 
志在取胜:不“比赛”,训练便无意义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一支球队志在“成长”,那它就会每天安排训练而不比赛。但假如他们志在“取胜”,他们就会为这个目标而训练。由此一来,就算是在训练中,也会真刀真枪地决一胜负。
特别是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即时总结经验,即时改进,效果往往会立竿见影。如果追求胜利的目标越大,人所获得的成长空间就越大。
因此,我们不应该问:怎样才能成长,而要问:怎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成长是取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一心只想成长的人往往得不到成长。就我而言,最好的学习是“以教代学”,就是为更好地分享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相较“成长”往往更好。
从我给企业骨干上课的情况也指向这一点。有的企业明确培训目标,比如因为业绩下滑、目标没有达成,或为了解决某种典型问题;有的企业则把培训当作福利,定期或不定期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拓宽员工的视野。虽然这两种培训目的都无可厚非,但前者的培训效果明显好于后者;尤其在组织培训时,前者的重视程度也远远大于后者。而后者常流于形式,参训人员也时常不珍惜这样的培训机会。
综上所述,人才培训的关键密码,可以概括为:以优势领域为导向,以自愿改变为原则,以反复学习为路径,以“取胜”为目标(如图4-2)。如此,培训的价值方能最大化地体现出来。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