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盘点2014年世界排名前十企业培训
- 浅析办公室推行5s管理的意义
- 培训管理者能力提升也要遵循“721
- 浅析肯德基企业社会责任
- 企业对内对外的有效沟通
- 金融证券业销售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 医药营销管理的5个核心
- 企业为什么要赋能
- 浅谈中小型企业是否有必要外请培训讲
- 探析“老干妈”陶碧华的企业管理之道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众所周知,“精益生产”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条件:熟练而稳定的人员、完善而规范的流程、精准而系统的计划,三者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精确的“标准”,比方说物料标准、工艺标准、产品标准等。而在中国的制造型企业中,几乎90%都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所以,在推行精益生产的中国企业里,真正成功的也不到10%,我想,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企业想变革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可是,任何变革都不能脱离现实。就“精益生产”而言,它本是由詹姆斯·沃麦克总结丰田汽车生产方式后,提炼出来的,而丰田的管理基础和企业历史尽人皆知。出于对标杆的崇拜,10多年前,“精益制造”这个概念也就毫不犹豫地被引入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更是在打理推广,现在,国内对“精益生产”情有独钟的企业几乎到处都是,到处都有人在打着精益生产的幌子在摇旗呐喊,但却实在找不出几个因为搞“精益生产”而受益的企业。也就是说,由于不具备一些重要的基本先决条件,“精益生产”距离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应该都还很遥远。
“精益生产”的趋势是,生产线越来越短,越来越简单,设备投资越来越少;中间库存越来越少,场地利用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交货速度越来越快;各类损耗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高。也就是说,真正的“精益生产”,绝对可以给制造企业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精益生产”一定源于科学管理,必须立足在企业内部完善而扎实的管理基础之上才行。对于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管理还处于原始状态的中国企业而言,缺乏的其实不是“精益生产”,而是内部基础管理的规范化。所以,中国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之前,一定要洞察到“精益生产”所需要的管理环境,一定要先实现内部基础管理的转型和升级,否则的话,都只能沦为一场折腾。
上一篇 : 如何发展品牌?
下一篇 : 探究:领导忙员工闲状态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