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职业素养培训】与领导沟通的几点技
- 领导力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任正非的灰度领导力
- 领导加你微信,你会同意吗?
- 成功领导力具备的五要素
- 领导力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马蔚华:执着创新的银行领导家
- 互联网时代下的领导力
- 领导力培训:盖子法则,领导力决定一
- 领导力历练中的八字要诀培训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 领导力修炼
- 8E领导力模型构建
- 变革领导力
- 浙江大学党政领导干部管理提升研修班
- 领导力培训:九大领导力的锤炼
- 领导力培训:卓越领导力修炼-赢在汽
- 银行中高层领导能力提升——中高层管
- 银行中高层领导能力提升——中高层管
- 项目领导、团队建设与沟通技巧
- 教练型领导力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职场内聊起写材料,总能掀起一阵共鸣,有人靠这笔杆子被提拔,有人写得颈椎贴满膏药。
最常被问的还是那句:领导为啥不自己写材料?是摆架子,还是真有苦衷?
其实这事没那么简单,我和你慢慢捋清楚。
01分工使然,很多时候领导没空想稿子
咱不妨先换位思考:如果让领导天天趴在办公桌前抠字眼、改稿子,那谁来定方向、抓落实、解难题?其实领导不自己写材料,本质是岗位分工的必然结果,而非 “摆架子”。
首先,领导的时间根本不允许。体制内的领导干部,一天的行程往往被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开全市性工作部署会,下午带队去基层调研,晚上还要研究重大项目方案,抽空还得签批一堆文件。你要是让他挤出半天时间琢磨发言稿,基层的诉求可能就没人回应,紧急的工作可能就被耽误。
其次,领导的核心职责是 “掌舵” 而非 “划桨”。一个单位的发展方向、重大决策、资源调配,这些才是领导该聚焦的 “大事”。至于具体业务的细节、某块工作的具体数据,往往不如分管科室负责人清楚。比如人事科的年度工作总结,科长天天跟招聘、考核、培训打交道,远比局长了解实际情况,让科长执笔再交给领导审阅,既高效又精准。领导要做的,是把好政治关、方向关、逻辑关,而不是纠结于某个表述是否通顺。
更重要的是,代笔本身是工作推进的有效载体。很多时候,下属写材料的过程,就是梳理工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最懂自己领域的痛点难点,借领导讲话的机会把这些问题摆出来、把举措提上去,比自己单独汇报效率高得多。这不是 “借领导之口” 邀功,而是通过规范的流程推动工作落地,本质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
02哪些材料不该代笔?
但话说回来,没有哪个合格的领导能把不写材料当甩手掌柜的借口!
最常见的就是四种本应领导亲自动笔的材料,却被很多人习惯性甩给下属,这根本不是领导该有的做派。
第一种是领导讲话
明明是要从领导口中传递战略意图、部署核心工作、凝聚团队共识的关键内容,结果通篇都是下属的思路、文员的语气,听众听得云里雾里,到底是听领导这位掌舵人定方向,还是听笔杆子纸上谈兵?有些领导还会理直气壮要求下属站在自己的高度写,真要是下属有领导该有的格局、视野和决断力,那这个领导位置该让谁来坐?
第二种是述职报告
自己一年到头干了啥、成绩有多少水分、短板到底在哪、哪些责任该自己扛,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下属帮你归纳总结时简直左右为难,最后只能东拼西凑些掺水的虚话、漂亮的空话,这样的述职根本不是复盘改进,而是自欺欺人,既骗不了组织,也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跟着你干的下属。
第三种是对照检查材料
查找自身思想漏洞、剖析作风问题、深挖工作短板这种事,让下属代笔简直离谱到了极点。下属根本摸不透领导的真实想法,也不清楚领导工作中真正的症结和短板,更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革命的痛感,最后只能堆砌些学习不够深入、调研不够经常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既没触及灵魂,也没找到根源,整改更是无从谈起。
第四种是署名文章
下属熬了无数个通宵,查资料、做调研、反复修改写出来的东西,一些领导一句话不说就直接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一旦被人戳穿,不仅个人信誉会彻底崩塌,单位的公信力也会一落千丈,这种得不偿失的事,真正的领导绝不会做。
除了这些不合理的代笔,形式主义带来的无意义材料更让人崩溃
而很多时候正是领导的糊涂要求催生了这些负担。有些例行性的研讨会、座谈会,本来领导随口讲几句核心观点、提几点具体要求就能说清,非要搞什么正式的讲话稿,还硬拔高标准、高质量,逼着下属加班加点赶工、绞尽脑汁凑字数,纯粹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
更让人头疼的是重复材料,同一项工作,既要报给这个部门,又要报给那个单位,内容大同小异,却要反复修改格式、调整表述、更换措辞,完全是做无用功。
还有些领导自己思路混乱,对业务一知半解,却偏要对下属写的材料指手画脚,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瞎指挥,外行指导内行,改来改去不仅没变好,反而更差、更脱离实际,让下属有苦难言、心力交瘁。
作为领导,该扛的责任必须扛,该自己动笔的材料绝不能偷懒、不能推诿。
真正的领导,从来都是在该担当的时候挺身而出,该亲力亲为的时候绝不缺位。
写到最后:
其实抛开那些乱象,我们该明白一个道理:材料从来不是单纯的文字工作,而是工作思路、举措、认识的文字化表达。
说到底,领导不自己写材料,合理的部分是分工协作,不合理的部分是形式主义作祟。
对于员工来说,很多人怕写材料,觉得是负担,却忘了这是站在更高维度看全局的机会。毕竟能把复杂的工作梳理清楚、把模糊的思路变成明确的文字,这种能力无论到哪里都管用。
而对于领导来说,也该分清哪些材料可以代笔,哪些必须亲自动手,少一些无意义的折腾,多一些务实的担当,这样材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大家的 “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