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你是个合格的企业培训讲师吗?
- 领导加你微信,你会同意吗?
- 职业化培训:职场中锋芒毕露的人一定
- 电力行业:今天你过情绪关了吗?
- 培训能支撑战略吗?支撑战略的培训计
- 你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好吗?
- 网络营销,你的酒店跟上步伐了吗?
- 销售技巧真的能有助于产品的销售吗?
- 试着评估一下,你是一个成功的零售业
- 汽配行业:汽车旧配件“翻新”靠谱吗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 时代选择了你,你会选择时代吗? —
- 需要滔滔不绝吗? 不健谈的销售王者
- 外国人在线中文培训会更高效吗?
- 你会解决问题吗?
- 只涨薪够吗? --增益人力资本的内
- 需要滔滔不绝吗? 不健谈的洞察王者
- 三箭齐发,地产拐点来了吗? ——宏
- 你准备好迎接金税四期到来吗?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为什么要允许员工试错?因为从客观上来说,只有不去干事的人,才不会犯错。再说,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你允许员工犯错,就等于给了员工成长的机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允许犯错,才有可能创新;如果怕犯错,谁还敢尝试新的领域和新的打法呢?如果团队怕犯错,就会事事请示领导,不主动拿主意、做决策,养成凡事依赖领导的坏毛病。
一位记者曾问稻盛和夫,你的企业为什么那么成功?稻盛和夫回答了这一点,“也许是当员工失败的时候,我们从来不惩罚他。”多数情况下,对员工的犯错,包容比惩罚会让团队更有力量。
例如,有位客户询问巴厘岛的旅游线路,经理让其团队小李做个报价发过去,如果价格合适,当天就可以签单。单子来了,小李自然很兴奋,午饭都顾不得吃,埋头做报价,做完报价直接发给客户。
下午客户就给小李打电话,找她签单。就在准备合同的时候,小李突然发现自己的报价算错了。客户出游的那几天正好赶上节假日,节日期间的费用远超平时,出现了八千多元的差价。小李跟客户解释价格不对,但客户坚持按原来的价格走,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要知道,小李的工资也就五千多元一个月。她思前想后,把这事告诉了经理。
小李以为领导肯定会责骂自己,甚至让自己出钱补中间的差价。可经理却说“不要紧的”,宽慰她别害怕,差价由公司出钱补。事后,经理告诉小李以后要仔细点,不要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也安慰小李不要因为这件事给自己带来工作阴影,造成心理压力。
经历这次的事情以后,小李对领导、公司万分感激,加倍努力工作,个人业绩稳居公司前三。在旅游行业流动率极高的行业现状下,小李也从未产生过离职的想法,在公司工作四年有余。对小李来讲,公司领导对她的培养和宽容是她无比看中的情谊。
当然,这不是要放纵团队,而是要团队从错误中成长。其实,绝大部分人,在犯错后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表现出“负罪感”,一句“不要紧”反而会赋予下属新的能量。
如果下属犯了错,一开口就是批评和责怪,特别是“痛打落水狗”那种,那失败的不只是犯错的下属,还有我们自己,因为这常常会引导下属走向寻找借口以避免你继续责怪他的道路,一句“不要紧的”反而能引导下属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果是重大错误,公司又有相应惩罚机制,要按制度来办,但语言上,特别是情绪上,要赋能下属。因此——
“试试看”:给员工犯错的机会
给员工犯错的机会,往往就是给员工成长的机会。比如,在韩都小组设计出一款牛仔裤,公司经过分析,认为该款型样式新颖却过于前卫缺乏市场接受度,便会找来小组负责人进行研讨。一旦他表示出了信心,认为款型可以引领潮流带动市场,必将大卖,公司便会支撑他,给他机会去完成项目。即使最终结果差强人意,仍会给予小组绝对的信任与发挥的空间。
正是因为韩都鼓励大家尝试新的做法和给予员工犯错的机会,才能带动和培养团队创新的意识,这是发挥团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有效路径。
“不要紧”:容忍别人的小错误
当看到别人的小错误时,以平常心对待,并不需要过分在意。否则,批评多了,表扬就少了,挫败感也就多了。在我看来,眼里总是盯着下属的不足,是领导者的最大错误。
领导者如果过分追求完美,其结果往往是不完美的。我曾有一个同事,做事非常认真,每次都把工作做到近乎完美的状态。毫无疑问,公司很喜欢。由于她的出色表现,晋升为部门管理者。可是,她对团队的工作要求完美无缺,以致经常听到她严厉批评下属的声音,团队们内心自然很抗拒,凝聚力很糟糕。
从另一角度来说,有的人,因为犯了错,上级马上给予批评和指责,会让他心理平衡了,“我是有错,但你该骂的已骂了,咱俩扯平。”显然,这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因此,领导者要能容忍别人的小错误。
“淡定些”:员工犯错时,举重若轻
在团队犯错的问题上,领导者能够做到“举重若轻”,反而有可能让团队做到“举轻若重”。只要不会造成重大损失,明明看到团队在犯错了,也不一定需要马上去制止,因为犯错带来的价值可能比不犯错更大——从错误中成长比被上级教育中成长的空间要大——在错误中改进是最有效率的。因此,当团队在犯小错误时,领导者最好能淡定地喝茶。
上一篇 : 管理透明化:减少信息“空隙”
下一篇 : 创造团队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