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广告1

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领导如何通过聊天,判断一个人是否堪大用?
    时间:2025-08-01

领导如何通过聊天,判断一个人是否堪大用?
导语:“三句话,就能看出一个人是执行者,还是领导者。”

在管理工作中,识人比用人更重要。
面试可以准备,汇报可以排练,但日常聊天最能暴露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三句话见格局,五分钟知深浅。
真正能担大任的人,往往在对话中展现出三个特质:

01 思维不死板
很多员工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找标准流程或过去经验。领导问:“如果情况变了,怎么办?”他们要么卡壳,要么机械地回答:“按公司规定来。”
而真正有领导潜质的人,思维是动态的、弹性的。
举个例子,上周参加一个产品讨论会,技术主管老李提了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明天微信突然上线类似功能,我们怎么办?"
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了。有人支支吾吾说要加强推广,有人建议赶紧加功能。
这时产品经理小王接过话头:"其实我们早考虑过这个可能。微信的用户基数确实大,但我们的优势在于垂直领域的深度服务。如果真发生这种情况,我建议立即启动B计划,把资源集中到他们做不了的专业咨询模块上。"
你看,这就是区别。
普通人遇到突发问题第一反应是慌乱,而真正有潜力的人会立即思考破局之道。
如何在聊天中测试一个人的思维灵活性?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观察:


第一维度:问题反应测试
抛出假设性问题时,观察对方:
是否立即陷入"标准答案"思维
能否快速调整思考方向
是否表现出探索多种可能性的意愿
第二维度:解决方案评估
当对方提出方案时,重点考察:
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
是否考虑实施细节
风险评估是否全面
第三维度:压力测试
通过追问考察思维深度:
"这个方案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如果预算减半,你会怎么调整?"
"有没有考虑过完全相反的方案?"
我观察过很多优秀的管理者,他们都具备这个特质:面对突发情况时,第一反应不是"这不符合流程",而是"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可能性"。这种思维弹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持续的问题解决训练培养出来的。
针对这一点,我也想给各位职场人士一点建议:
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培养自己的思维弹性。遇到新问题时,不要急于依赖既有经验,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多问自己“如果……会怎样”,锻炼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

02 逻辑不混乱
"我们这个月主要做了三件事...不过中间遇到了一些问题...后来发现是因为...现在正在补救..."听着听着,你的注意力就开始飘散了。
而那些真正能担大任的人,往往具备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能在最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核心。
为什么这种能力如此重要?
因为它关系着决策的效率。根据麦肯锡的一项研究,高管们平均每天要做出近百个决策。
如果每个决策都需要反复解释、确认,组织的运转效率将大打折扣。更关键的是,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够为团队指明方向。当领导者能够简明扼要地传达意图时,团队成员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我见过最厉害的沟通者,能把复杂问题浓缩成“SCQA模型”:
S(情境 ):清晰描述当前所处的背景和环境,让领导迅速了解事情发生的场景。
C(冲突 ):指出在这个情境中存在的问题、挑战或者与预期目标的偏差。
Q(疑问):基于前面的情境和冲突,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A(答案 ):给出针对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
比如同样汇报项目进度,他会说:“这个项目能提前5天交付(S情境),因为技术难点已突破(C冲突),但测试团队可能人手不足(Q疑问),建议从其他项目抽调2人支援(A答案)。”
那么如何在聊天中测试逻辑能力?就看他能不能三句话说清重点?
具体可以这样做:
1、限时表达测试,给对方设定一个较短的时间限制,比如一分钟,让其阐述某个观点或问题。观察对方是能立即抓住重点,简洁明了地表达核心内容,还是陷入细节无法自拔,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却没有重点。
2、追问测试,当对方陈述观点时,不断追问,例如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情况发生变化,这个方案还可行吗?”看对方能否保持思路的连贯性和严密性,能否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合理回应。
逻辑清晰不是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获得的能力。那些能在压力下依然保持思维条理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决策质量,这正是担当大任者必备的素质。

03 表达不怯场
2006年,曾鸣刚加入阿里时,在一次战略会议上,马云提出一个方向,曾鸣直接反驳:“这个逻辑不对。”
马云当场愣住,但随后说:“好,你继续说。”
曾鸣详细分析了问题,最终马云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曾鸣成为阿里集团参谋长,深度参与阿里战略制定。
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当一个团队意见高度一致时,个体往往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以换取安全感。但领导力的本质,是“在不确定中做出决策”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在非正式场合都不敢表达不同意见,很难想象他在关键时刻能力排众议、坚守原则。
那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这种特质?就看他敢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的经验是观察他在以下三种场景下的表现:
1、领导观点与自己相左时:他是顺从,还是理性反驳
真正的担当,不是“领导说东我不说西”,而是“即使领导说东,我也能说出西的合理性”。
不要害怕表达不同意见,但表达时要基于事实和理性分析。
2、团队形成共识时:他是随大流,还是敢于第一个提出不同意见?
3、被质疑时:他是辩解,还是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阿里巴巴张勇说过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好的管理者要像竹子,根基要稳,身段要柔。"
这种特质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尤为重要。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永远正确的决策,而是在复杂情况下依然能保持清醒判断的能力。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质疑“聊天识人”太主观,但日常对话恰恰最能暴露真实水平。面试可以准备,汇报能排练,唯独下意识的反应和思维习惯伪装不了。
当然,我们不会仅凭一次聊天定论,而是通过多次观察,看他在不同场合如何应对冲突、表达观点。那些在自然交流中展现思维弹性、逻辑清晰和敢于直言的人,往往就是能扛事的好苗子。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