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广告1

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开会,最显一个人的领导力
    时间:2025-04-16

开会,最显一个人的领导力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会议室里,一帮人围坐一团,看似热火朝天,实则各说各话,几个小时过去,问题依旧摆在那里,毫无进展;
又或者,大家吵得面红耳赤,争得不可开交,可最终也没个定论,会后还是该咋样就咋样。
很多人觉得,开会嘛,不就是大家坐在一起探讨探讨,商量点事儿?
大错特错!开会可不是用来瞎商量的,它的核心是干掉问题,这便要求管理者能精准地指出问题!
想开好会,建议按下面流程走。

01, 会前,有准备
会前准备,是决定会议是否高效的主要因素,更是领导者掌控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这一阶段的工作准备,直接决定了会议的走向与成效。
(1) 精准定义会议目标
在工作中,不难发现那些低效会议,往往最终都陷入“讨论问题”的误区:
参与者你一言我一语,始终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更无法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
而高效会议,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目标具体化、可执行化。
比如,当你筹备一场关于市场推广的会议时,错误的目标设定可能是“讨论市场推广方案”。
这样的表述过于宽泛,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容易导致会议偏题。
而正确的目标设定应该是“确定Q3社交媒体投放预算分配方案”。
这样目标清晰明确,参会者能够围绕具体的预算分配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更有可能达成有效决策。
(2) 用数据来辅助决策
会议不是凭感觉的,更要避免“我觉得”、“我认为”这种主观色彩的进入。
领导者需要提前准备充分的数据,形成一个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决策,为决策提供支撑。
在这里,我觉得这3类数据,你一定要重视起来:手中现状数据、行业对标数据、预测分析数据。
基于这些,你才能清晰地看到优劣势,从而辅助会议地开展,使决策时间缩短。
(3) 预沟通去减少对抗
会前1 - 2天,领导者应与关键决策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核心诉求和关注点。
通过这种预沟通,可以提前识别潜在的分歧点,并准备相应的折中方案。
想象一下,如果在会议上突然抛出一个可能引发争议的议题,而没有提前进行任何沟通,很可能会引发激烈的争论和对抗,导致会议陷入僵局。
而通过会前预沟通,你可以更好地掌握各方立场,有效地进行引导协调,确保会议顺利。
会前检查清单:
1、会议目标是否清晰可执行,是否能明确指导会议的讨论方向?
2、准备的数据是否充分、准确,是否足以支撑决策的制定?
3、与关键人员是否已达成初步共识,是否存在潜在的分歧点?

02, 会中,有控场
会议进行中,领导者的控场力至关重要。
一场高效的会议,应该节奏紧凑、主题明确、探讨激烈,最终达成预期的决策目标。
(1)严格时间管理
时间就是效率,在会议中更是如此。
在开会时,组织者应采用“倒计时法则”,为每个议题设定明确的时间限制,例如15分钟。
一旦超时,立即叫停,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如果某个议题在会议上反复讨论,占用大量时间,而其他重要议题却无法得到充分讨论,那么整个会议效率将大打折扣。
(2)过滤低价值发言
在会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低价值的发言,如模糊不清的观点、无关紧要的抱怨等。为了提高会议效率,领导者应要求所有发言遵循“30秒法则”,即发言者需要在30秒内清晰表达三个关键信息:
观点:你的核心建议是什么?
依据:是否有数据或事实来支撑?
行动:针对这个观点,具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对于那些模糊的表述,如“我觉得”、“可能”等,领导者应直接追问:“具体是指什么?”引导发言者更加具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推动决策,而非讨论
当讨论陷入僵局时,领导者需要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会议从讨论走向决策。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提供有限选项:避免开放式讨论,而是提供A/B/C等有限方案供选择,让决策更聚焦。
明确决策标准:提前确定决策的依据和标准,如“以ROI优先”或“以执行速度优先”,使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
设定表决机制:规定决策的通过标准,如“70%同意即通过”,确保决策能够迅速达成。
会中控场技巧:
1、时刻关注会议的主导权,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是否给予每个参会者充分的表达?
2、密切留意讨论是否偏离核心目标,一旦发现偏离,及时引导回归正轨。
3、确保会议有明确的决策输出,而不是在讨论中无果而终。

03, 会后,有落地
会议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完成,真正的挑战在于会后的执行落地。
只有将会议决议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取得预期的结果,会议才真正发挥了其价值。
(1)任务定岗定责
使用RACI矩阵明确责任,将任务分解到具体的责任人,确保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执行者、问责人、咨询方和知会方。
R(执行人):谁负责做?
A(问责人):谁对结果负责?
C(咨询方):需要谁的意见?
I(知会方):需要通知谁?
同时,配合甘特图设定关键节点。
如需求分析完成时间、设计方案评审时间、系统开发完成时间等,使项目进度一目了然,避免“最后一刻赶工”的现象发生。
(2)建立跟踪机制
为了确保任务能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需建立有效的跟进机制。
每日/周进度更新:通过自动化报表同步的方式,让相关人员及时了解任务的进展情况。
每两周快速复盘:召开15分钟的站立会,快速检查任务是否出现偏差,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
每月深度复盘:对本月的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总结未完成的原因,调整后续的工作策略。
(3)结果刚性应用
将会后的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如OKR或KPI。
对高效执行者进行公开表彰,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拖延者及时发出预警,督促其加快进度。
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种“议而有决,决而必行”的良好氛围,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恶性循环。
会后跟进清单:
1、任务是否已经准确分配到具体的责任人,责任是否清晰明确?
2、是否有明确的交付时间,是否为每个任务设定了合理的期限?
3、是否有定期的进度检查机制,是否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写在最后: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深刻指出:“会议是组织的核心成本。”
低效会议消耗的不仅仅是宝贵的时间资源,更是团队的信任与执行力。
而高效的会议核心在于:
会前有准备,不是“讨论问题”,而是“解决问题”。
会中有决策,不是“各抒己见”,而是“达成共识”。
会后有结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地执行”。
最后送你一句话:
“开会不解决问题,你就是问题本身,希望每一位管理者都能重视每一次会议。”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