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广告1

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你以为员工“没用”,其实是你管理“不行”!
    时间:2025-07-25

很多老板总说员工不行,可员工真的天生就没用吗?为什么同样的团队,换了个管理者就能逆风翻盘?你抱怨员工能力差时,有没有想过,你可能掉进了认知陷阱里?不是员工不行,而是你的管理,从一开始就错了位。


01
用管理补位人性弱点


人性有弱点,这是不争的事实。懒惰、拖延、畏难、短视……这些标签像影子一样贴在每个员工身上。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人性本恶,为什么总有人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如果人性本懒,为什么总有人能为了目标废寝忘食?
答案就是人性本复杂。就像德鲁克说的:“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性,而是利用人性来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比如:
• 员工爱拖延,就用目标倒推法把大目标拆解成今天就能赢的小任务;
• 员工怕担责,就用责任可视化看板让每个决策都有迹可循;
• 员工玻璃心,就用失败案例库把犯错变成集体升级的经验包。
某游戏公司设置"创意保护期",允许新人三个月不背KPI,结果产出多个爆款IP,这就是人性管理的力量。


02
用8大机制弥补管理不行


既然人性弱点不可避免,那管理者该如何应对呢?别急,下面这8大机制,就是解决管理难题的“灵丹妙药”。

1、协调机制:别让内耗比外敌更致命
某互联网公司曾发生荒诞一幕:市场部为促销活动准备了10万份赠品,物流部却因库存系统未更新坚持只发3万份。两个部门在仓库门口对峙3小时,最终导致活动效果腰斩。这不是个例,而是90%企业的通病,部门壁垒比长城还厚,跨部门协作比登天还难。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管理者的首要职责不是监督,而是协调。”但现实是,很多管理者把协调当成了和稀泥,市场部要快,产品部要稳,技术部要完美,最后谁都不肯让步。这种各扫门前雪的协调方式,只会让团队陷入内耗。
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三维协调机制,以项目为核心,指定市场、产品、技术各一名负责人组成决策小组,赋予其跨部门调度权。每周召开15分钟站会,用问题-责任人-截止时间三要素快速解决协作障碍。

2、激励机制:让工资和工作量一起动起来
“今年业绩翻倍就带大家去马尔代夫!”这句话很多老板在年初的时候都对员工们说过,但最后却是带着家人去了三亚。这种老板画饼,员工摸鱼的死循环,本质就是激励机制的全面溃败。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管理者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案。毕竟大部分人出来上班真的不是为了实现梦想或者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是要赚钱要养家糊口。所以对于基层员工来说,物质激励肯定更有效;而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精神激励则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记住,你想让员工动起来那工资也一定要跟着一起动起来,拿5000工资干10000的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3、沟通机制:90%的矛盾都源于信息不对称
“这个需求很简单,怎么实现我不管,你们自己去完成。”这是很多产品经理最常说的蠢话,最后的结果也往往是项目失败并且难以挽回。这句话同时也暴露出多少企业的通病,把沟通当形式,把会议变催眠。
沟通的黄金法则永远是双向透明。比如,每月开一次裸心会,让员工吐槽问题、提出建议;每周做一次数据看板,让团队看到目标进度、个人贡献;遇到重大决策,提前征求意见,而不是我宣布,你执行。
字节跳动的飞书会议要求每个决策必须附上数据支撑,亚马逊的六个页码备忘录强制用结构化思维表达,这些工具都在解决一个问题,让信息在组织中自由流动。总之,信息越透明,团队越团结;沟通越顺畅,执行越高效。

4、计划机制:用计划让工作有条不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管理的起点。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工作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效率低下。
管理者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同时,要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将目标分解为季度、月度甚至周度的小目标,让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个阶段要完成什么任务;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5、执行机制:把差不多变成零缺陷
方案很完美,执行很骨感。这几乎是所有企业的通病。问题往往出在三个环节:任务分解不清晰、责任主体不明确、过程监控不到位。就像建房子,光有设计图不够,还得有施工标准、监理制度和验收流程。
丰田的安灯系统给我们启示,当生产线出现问题时,工人拉下安灯绳,整个车间立即停工,相关人员必须在15分钟内到场解决。这种零容忍执行文化,才是把计划变成现实的利器。

6、锁责机制:别让集体负责变成无人负责
某广告公司曾陷入客户投诉-互相推诿-客户流失的死亡循环。直到实施责任追溯制,每个项目生成唯一ID,从提案到结案全程留痕,出现问题直接追溯到具体环节责任人。结果客户满意度提升60%,因为当责任可以量化,担当就会成为本能。
管理学中的责任扩散效应也证明:当责任被多人分担时,每个人都会降低责任感。就像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人越多,越容易产生就算我不做应该也没事吧,反正总有人会去做的侥幸心理。

7、培训机制:把消耗品变成投资品
“我们每年在培训上都会投入上百万。”很多老板喜欢用这句话证明自己重视人才,但效果如何呢?调查显示,70%的企业在培训方面存在“三不”问题:不结合业务、不跟踪效果、不持续迭代,最后变成员工的年度福利和HR的KPI工程。
成人学习的721法则告诉我们:70%的能力来自实践,20%来自他人,只有10%来自课堂。优秀的培训机制应该像美团的活水计划,把业务场景变成训练场,让员工在实战中成长。

8、复盘机制:别让失败经验成为沉没成本
吃一堑长一智是理想状态,更多企业是吃十堑还不长智。问题就出在缺乏系统的复盘机制,就像很多农民收割完庄稼却不收集种子,明年还得重新播种。
在复盘上,联想的复盘四步法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学习借鉴,回顾目标(当初要什么)、评估结果(实际得到什么)、分析原因(成功/失败的关键因素)、总结规律(哪些可以复制/避免)。


写在最后:
员工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欲望有恐惧的复杂个体。好的管理,不是用权力压制人性,而是用机制弥补人性的弱点。
下次当你又想骂这届员工不行时,请先问问自己:我的管理机制,真的设计得足够聪明吗?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