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培训讲师应该善于搭建课程结构复杂问
- 富士康百万自动化机械手臂计划面临多
- 自动化生产线及远程监控研究
- 模压蜂窝板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
- 14条人生真相:看透人心、理解人性
- 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技术研究
- 当领导,就必须成为一个复杂的人
- 复杂的事简单化,简单的事标准化,标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 现代自动化仓库与WMS系统
- 终端生动化陈列与技巧提升训练营
- 让财务分析自动化——Excel与财
- 企业财务分析自动化——Excel与
- 终端陈列与生动化技巧提升操作实务
- 自动化(JIDOKA)改善技术
- 连锁店生动化陈列
- 让财务分析自动化——构建Excel
- 自动化(JIDOKA)改善技术
- 让财务分析自动化——构建Excel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复杂的事简单化,简单的事标准化,标准的事流程化,流程的事自动化
导语:当领导,真正的勤奋,是用脑子去偷懒。
做管理,你拿的那份工资,说白了,有点“坐享其成”的意思。这话虽然有点扎心,但很现实。
你要是手下有三五个人,还在那自己改PPT、跑客户,这可不是敬业,是无能。
讲真的,老板雇你,是让你把一群人拧成一股绳往前冲,不是让你当“超级员工”,啥事儿都自己干。
想摆脱那种瞎忙活、没成果的“伪勤奋”,记住下面四句话。
01, 复杂的事简单化
别一天到晚想太多,但做太少,99%的难题,都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有些领导,开个项目启动会,能扯上2小时。从“用户画像”能扯到“5年后行业趋势”,结果散会了,下个月要干啥,大家还是一头雾水。散会时下属都懵圈了,他还觉得自己“考虑得周全,有远见”。
这哪是复杂啊,分明是脑子不清楚——把简单的事儿搅成了一锅粥,还自我感觉良好。
复杂的事儿,说白了,就是没抓住核心。就像你带头做营销,天天纠结“海报用蓝色还是绿色”这种小细节,却没想过“这场活动到底要拉来多少新客户”——方向都跑偏了,动作再花哨,也是白费劲儿。
那咋把复杂的事儿变简单?
(1) 先聚焦,在分散
处理复杂事儿的时候,人容易钻牛角尖,把精力都放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上,反而把真正重要的事儿给忽略了。
就像盖房子,你要只盯着砖缝是否整齐,而忽略了房子的整体结构是否稳固,那这房子迟早得塌。
所以,学会用二八原则聚焦核心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关键问题上。对于那些次要的、不影响大局的事情,可以适当放一放,等解决了核心问题再来处理。
(2) 先拆解,在击破
复杂的事情就像一团乱麻,让人无从下手。我们不妨把这团乱麻拆解开,分成一个个小任务。
比如,要完成一个大型项目,就可以把它拆分成策划、执行、监督、收尾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再细分成具体的小任务,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这样一来,原本复杂的大项目就变成了一个个简单的小任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做起来自然就轻松多了。
(3) 先开枪,在瞄准
“是先开枪,在瞄准”、“还是先瞄准,在开枪”?这是我在课程中,常常问到学员的一个问题。
在工作中,很多人做事喜欢追求完美,总想着把一切都规划妥当再动手。结果呢?要么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要么就是永远在准备,从未真正开始。
其实,在面对复杂事情时,先行动起来才是关键。先开枪,在行动中不断调整方向,再瞄准目标。就像打移动靶,你要是先站在原地瞄准半天,等你再想开枪时,靶子早跑没影了。
先行动,才能抢占先机,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02, 简单的事标准化
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问题:同一件事,A员工做90分,B员工做60分,全凭个人能力。为什么?
归根结底,缺乏标准。
很多管理者抱怨团队能力参差不齐,却从没想过——如果同一件事,每次都要重新教,那不是员工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标准化的本质,是让80分的人,也能稳定做出90分的事。
就像麦当劳,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的哪家门店,吃到的汉堡味道都差不多,这就是标准化的力量。
(1)抄现成经验
最傻的管理者,就是自己闷头搞 “原创”。
有一家公司,客服部处理投诉,全凭员工自由发挥,有人能把投诉变成复购,有人能把小投诉聊成大纠纷。
新来的经理没瞎折腾,而是盯着那个投诉转化率最高的老客服,让她把每天说的话、做的事记下来:“客户说‘产品坏了’,第一步先问‘您收到多久了?有照片吗?’,第二步说‘我们可以补寄一个,今天就能发’,第三步加一句‘下次有问题直接找我,我叫王芳’。”
就这么把老员工的隐性经验扒成了显性标准,新人照着念,投诉处理满意度直接涨了 40%。
别觉得 “抄经验” 丢人。团队里一定有人把某件事干得特别溜,你的任务就是把他怎么做到的扒清楚。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套路,才是最值钱的标准。你不抄,逼着所有人从头摸索,纯属浪费团队精力。
(2)抠关键环节
有了现成的经验可抄,这只是标准化的第一步。
接下来,还得像工匠一样,把关键环节抠得死死的。因为很多时候,一颗老鼠屎,就可能决定整个事情的成败。
拿生产线上组装一个小零件来说吧。看似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如果某个螺丝的拧紧力度没控制好,或某个部件的安装顺序搞错了,就可能导致整个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所以,管理者不能只满足于有一个大致的标准流程,还要深入到每一个关键环节中去,把每一个动作、参数都规定得清清楚楚。
(3)盯持续优化
别把标准当 “死规矩”,谁有更好的招就赶紧改。
市场在变,客户的需求在变,团队的能力也在变,所以标准更要跟着变,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然而,很多管理者制定好标准后,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标准一旦制定,就可以一劳永逸,却不知道这样的标准很快就会过时,失去作用。
抄经验,是让团队站在 “做得好的人” 的肩膀上;抠细节,是让团队不用走弯路;盯优化,是让团队越走越稳。
03, 标准的事流程化
跨部门协作最恶心的是什么?“这事归谁管”、“下一步找谁” 永远说不清楚。
上周财务和销售吵了起来:
销售说:“报销单怎么还没批?”
财务说:“你们没填申请单”
销售说:“没人告诉我要填啊”
吵了半天,发现就是没人说清报销的具体流程,报销得先填申请单,找经理签字,再给财务。
要懂得,流程化,就是一张谁该干啥的流程图,让傻子都知道下一步我找谁。
再看,亚马逊的仓库拣货系统,员工不需要思考“货在哪”,只需跟着系统提示走。这种“无脑操作”看似机械,却让效率提升300%。
因为它规避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让工作按照既定的流程有序进行,一股脑往前冲。
04, 流程的事自动化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不是电,不是互联网,而是自动化——让机器去做重复劳动,让人去做创造。
比如:
• 财务报销还在手动审核?试试自动化系统。
• 客户咨询总在重复回答?上ChatGPT。
• 日报周报写得心累?用模板+自动生成。
我之前有位离职的销售员工,每天花 2 小时统计 “每个人的客户跟进记录”,复制粘贴到 Excel,算“本周新增了多少客户”。
我说 “你用 Excel 数据透视表啊,10 分钟就能搞定”,她愣了:“还有这功能?” 后来教会她,她每天多出 2 小时跟客户聊需求,反而业绩一直保持稳定上升。
作为管理者,你不是要团队看起来都很忙,而是要他们把重要的时间花在能创造价值的事情上。
写在最后
曾经我也以为,领导就是要比团队更拼命。直到后来才懂:真正的管理,是你天天 “摸鱼”,团队照样把事干成。
所以,别再做那个“劳模领导”了。学会这四步——
复杂的事简单化,让团队知道 “往哪冲”;
简单的事标准化,让团队知道 “怎么干才对”;
标准的事流程化,让团队知道 “该找谁打配合”;
流程的事自动化,让团队把力气花在 “真正值钱的事上”。
上一篇 : 先培养领导气质,再成为领导
下一篇 : 不想上班,就不要找工作,而是要找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