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学透工匠精神,这6本书就够了!
- 在抖音上如何取名字能增加引流
- 建筑建材业:绿色环保建筑材料推广阻
- 增加基层员工“归属感”的三大关键因
- 打造“高潜人才”培养路径,这五步就
- 五种习惯增加销售人员源动力
- 微建议增加基层员工“主人公”意识
- 企业管理如何增加市场权力?
- 职场生存法则:受够了卖老族?
- 怎样让品牌为企业增加利润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增加领导力,常说这7句话就够了
导语:领导力的差距,往往就藏在日常的几句话里。
"带团队3年,我最怕下属说这三句话:
'您觉得该怎么改?'(没主见)
'这个不归我负责'(没担当)
'之前都是这么做的'(没创新)
后来发现,问题出在我自己常说的几句话上。今天分享7个让团队脱胎换骨的管理话术,第5句帮我省下80%沟通时间..."
01 “这个任务交给你,我放心。”
信任是最强的驱动力
很多管理者在布置任务时,总忍不住加一句“别搞砸了”以为是在提醒,其实是在传递不信任。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早就证明:
你期待什么,就更可能得到什么。
在管理上同样适用,当你对下属说“我放心”时,他大脑会下意识地进入‘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的状态,而不是处于“如何不犯错”的焦虑模式。
所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布置任务时,去掉负面暗示,直接表达信任。
说这句话时要直视对方眼睛,语气要平稳有力。还可以补充一句:"过程中有拿不准的随时找我商量",既给了安全感,又避免过度干预。
02 “你觉得需要什么支持?”
这句话可以培养下属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依赖
有些管理者一看到下属卡壳,就忍不住直接给答案。
短期看效率高,长期却养成了团队的惰性。
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做团队的“百科全书”,而是做“提问者”,引导下属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新东方转型直播时,董宇辉曾因直播数据差想辞职。俞敏洪只说了一句:'你觉得需要什么支持?'后来公司给到的:专属选品权;内容创作自由;不考核GMV。这才成就了后来的'知识带货'神话"
亚马逊的领导力准则里有一条:“领导者是赋能者”,核心就是让团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等着领导救火。
所以下次当下属向你求助时,先问:“你试过哪些方法?卡在哪了?”
再问:“你觉得还需要什么支持?”,让他自己思考缺什么资源,而非伸手要答案。
03 “如果换作是你决策,你会怎么做?”
在幼儿园,老师最常听到的是"老师我不会";在某些公司,管理者最常听到的是"领导您看怎么办"。
这说明什么?
有些管理方式,硬是把成年人管成了巨婴。时间一长,管理者累死,团队却越来越不会独立思考。
而当你问出“如果换作是你决策,你会怎么做?”这句话时,本质上是在做三件事
1、强制提升下属的思考维度,让他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想问题
2、暗示决策权下放,意思就是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3、帮助下属建立责任意识,你要为你的选择负责
所以当你的下属习惯性向你请示时,别直接给答案。你可以反问:“如果是你决策,你会怎么做?”
即便是下属的方案不完美,也可以说:“这个思路很不错,我们可以试试”。这样能够有效培养下属的决策信心。
04 “这件事的优先级是什么?”
管理不是让人更忙,而是让人更清醒
观察一个团队是否被有效管理,就看他们的工作状态
被管得差的团队:所有人都在忙,但说不清为什么忙
被管得好的团队:可能也很忙,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价值
可以看出核心问题就是分不清优先级。
艾森豪威尔矩阵(紧急 vs 重要)是很好的工具,但管理者不需要教团队理论,而是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聚焦关键任务。
管理工作中实际应用:
当团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问:如果今晚只能完成一件事,应该做哪件?""哪件事现在不做,下周会让我们更被动?"
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团队砍掉“伪勤奋”任务,集中火力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05 “这次做得不错,下次可以试试XX方法。”
让建议更容易被接受的反馈方式
很多管理者习惯在反馈时直接指出问题:“这个方案不够好”“数据有问题”。这种否定式反馈会让下属产生防御心理,甚至降低工作热情。
心理学中的“三明治反馈法”(肯定→建议→鼓励)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先满足人渴望被认可的需求,再激活改进的动力。
比如当你说“这次报告结构很清晰”时,下属的大脑会接收到的信号是“我的努力被看见了”,此时再提出“下次可以增加行业对标数据,说服力会更强”,对方更容易接受建议。
实际管理工作中可以这样应用:
首先具体化认可:避免笼统的“不错”,而是说“你这次客户沟通中的倾听技巧运用得很好”;
然后提供可操作的改进点:不要说“不够创新”,而是“下次可以试试用A/B测试验证两个方案”;
结尾强化信心:加一句“这个方向对了,继续保持”。
06 “我们最不能接受的行为是什么?”
用明确底线代替模糊要求
很多团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强调了要"诚信合作",但还是会出现推诿责任、隐瞒问题的情况。问题往往出在要求太抽象,大家理解不一致。
Netflix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不会空谈价值观,而是明确规定:"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行为包括:隐瞒项目风险超过24小时、在复盘会上指责同事个人能力等。"
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可以:
和团队一起讨论确定几条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
用具体场景来说明,比如"不能为了赶进度跳过测试环节"
新员工入职时就要重点强调这些底线
07 “现在不是追责的时候,先解决问题。”
当项目出现重大问题时,很多管理者的第一反应是问责:“谁干的?”“怎么犯这种低级错误?”
这种情绪化反应只会让团队陷入推诿或掩盖问题的恶性循环,此时最重要的是稳住局面。
"2021年台积电遭遇病毒攻击时,董事长刘德音凌晨3点召开会议,第一句话是:'现在开始,所有决策以恢复生产为唯一标准'。他做了三件事:
① 暂停所有问责流程 ② 每2小时同步进展 ③ 亲自给值班工程师送餐
最终提前16小时恢复生产,当年营收反增9%"
那这句话实际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这样做:
危机处理黄金四步法:
1、稳定军心
立即召集核心成员,第一句话必须是:"现在不是追责的时候,先解决问题",然后指定临时负责人:"由XX统一协调",管理者一定要保持冷静姿态
2、快速归因
用"5Why分析法"直击根源:连续问5个为什么(例:为什么服务器宕机?→为什么没触发预警?→为什么监控阈值设置不合理?)
一定要区分症状和病因(例:数据库崩溃是症状,缺乏压力测试才是病因)
3、分级应对
紧急问题:2小时内必须处理
系统问题:24小时内出方案
流程漏洞:一周内完成整改
4、事后复盘
不点名批评,只分析流程漏洞,责任落实到改进项,最后才处理责任人
危机时刻,团队最需要的是明确的方向,而不是情绪的宣泄。先解决问题,再谈责任,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写在最后:
领导力的语言不是技巧,而是思维模式的外显,当你说“我放心”时,背后是授权思维;当你说“你怎么想”时,体现的是培养思维。
卓越的管理者不需要威逼利诱,而是通过日常对话重塑团队的思考方式,这才是可持续的领导力。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哪句话你最有共鸣?在您的管理实践中,哪句话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 : 管事,到底要怎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