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广告1

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
    时间:2025-09-23

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
开会,向来是职场同步情况、研究布置工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渐渐地,有的企业开会却逐渐变了味,从日会,一天一场;到长会,从上班开到午休;再到水会,一场下来,筋疲力尽,却没什么体会……
这样的会,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会议室了,离开会的初衷越来越远。
要想改变现状,其实就三句话: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

01少开会,多调研

很多人有个误区:“有问题?开会!有想法?开会!想协调?开会!” 凡事都要拉个会讨论,仿佛不开会就显示不出重视程度。
结果团队陷入“会海战术”——晨会、午会、周会、月会、项目会、协调会……员工的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大量精力消耗在重复沟通、无效汇报上,真正该落地的事反而没时间做。
我曾见过某公司的产品团队,为了一个新功能的上线,一周内开了5次会:第一次讨论“要不要做”,第二次争论“做成什么样”,第三次协调“谁来负责”,第四次确认“什么时候上线”,第五次复盘“为什么延期”。
每次会议都召集七八个人,但多数人其实只是“陪会”,真正需要决策的关键信息,反而在反复拉扯中越来越模糊。
后来团队调整了做法:负责人先花两天时间分别找产品经理、研发骨干、用户调研了一圈,摸清了核心矛盾(用户需求不明确、研发资源紧张),然后只开了一次30分钟的聚焦会,明确了“最小可行版本先上线,后续迭代优化”的方向,问题迎刃而解。
为什么?因为会上讨论的都是大概,只有调研过、行动过才能知道具体。
会议是手段,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所以要靠调研,而不是靠“坐而论道”。
与其依赖频繁的会议,不如先沉下去——找一线员工聊操作难点,找客户问真实需求,找数据看问题本质。
当信息足够充分、思考足够深入时,会议反而变得简单高效:要么不需要开(问题已在调研中解决),要么只需精准召集关键人员,直奔主题。
会前问自己:这会非开不可吗?
1.目标明确吗? 想清楚会议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2.议题聚焦吗? 一次只解决一件事,别贪多。
3.参会人必要吗? 只邀请关键决策者和直接负责人。
少开会的本质,是把时间还给做事的人,让团队从“无效忙碌”转向“有效产出”。

02开短会,重务实

如果说少开会是控制数量,开短会就是提升质量。
但现实中,很多会议明明可以10分钟讲清的事,非要拖成半小时;明明5个人能决策,非要拉来10个人“陪听”;明明重点就三条,非要前面铺垫20分钟讲背景。员工坐在会议室里昏昏欲睡,手机刷了又刷,散会后只记得领导讲了很多,却记不住我要做什么。
时间长、节奏慢、重点飘、结果无。
开短会,不是把时长砍一半那么简单,而是要务实。务实的短会,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切要害。
一是定好时限。
重要会议前明确时长(比如“本次会议不超过20分钟”),甚至用计时器提醒。
普通会议默认30分钟,大多数运营和项目会议,30分钟足够做出决策。站会15分钟,同步进度、暴露风险,15分钟完全够用。
会议进行到2/3时间时,主持人提醒大家,确保能在规定时间内收尾。
二是直奔主题。
开会不是表演,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背景介绍或个人感悟。
高效会议会提前要求汇报人“用三句话讲清核心问题”“用一页PPT说明关键数据”,把时间留给解决方案和行动项。
比如某团队讨论项目进度时,主持人开场就说:“今天只解决‘卡点’,每个人用1分钟说清自己遇到的障碍和需要的支持。”
汇报人也先抛结论,再谈理由,避免在过程中迷失,确保讨论围绕核心决策点。
三是结果导向。
短会不是为了讨论得更充分,而是为了更快地拿到结果:
每个议题结束,必须明确:谁?在什么时间?交付什么?
散会前5分钟,逐条复述Action Item(行动项)。
拒绝“我们再想想”:如果确实无法当场决定,要明确 “谁在什么时候给出什么结论”,并约定下一次沟通的时间点。
开短会的本质,是尊重每个人的时间成本,让团队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听会”上。

03开管用的会,提质增效

少开会和开短会是基础,最终的落脚点,是开管用的会。
一个管用的会,开完就能看到改变;一个不管用的会,开完只剩疲惫和迷茫。
高效的会议,一定是管用的会——每一次会议都有明确目标,每一次讨论都有实际行动,每一次散会都有清晰结果。这样的会议通常具备这三个特征:
1.目标清晰,全程聚焦
一个管用的会,从一开始就有明确方向。会前明确“为什么开会”,是解决问题?是同步信息?是做决策?还是会后跟进?目标越清晰,会议越不容易跑偏。
比如周例会的目标是“同步进度、暴露风险、协调资源”,项目启动会的目标是“明确目标、拆解任务、确认责任”。
清晰的会议目标如同指南针,确保所有讨论都围绕核心展开,避免“东拉西扯”。
2.决策落地,责任到人
会议的价值在于推动行动。会上不讨论“谁对谁错”,只聚焦“怎么办”。每个问题必须有责任人、时间节点和下一次检查点。
比如某团队复盘“转化率低”的问题时,明确“由王经理牵头优化话术(3天内完成),李主管负责培训(5日前覆盖全员),下周例会检查效果”。
决策与责任一一绑定,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3.闭环跟踪,结果可见
开管用的会的最后一步,是让行动项“落地生根”。
关键决策和行动项也有在会议结束后,立即同步给所有相关人员(不一定全员参会),并通过工具(如飞书待办、钉钉任务)跟踪进度。
按时完成的给予反馈,未完成的需分析原因、调整计划,重新明确期限。这样,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完。
所有人清楚“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会议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工作效率。
开管用的会的本质,是让会议成为推动工作的引擎,而不是消耗精力的负担。
✎写在最后
会议是团队协作的必要工具,但绝不能成为效率的杀手。
当团队不再被无意义的会议绑架,当每个人都能把精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上,效率自然提升,成果自然涌现。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