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文章
- 当上了领导,一定要牢记24字执行方
- 当上中层后才知道,领导压根不在意你
- 当上领导后,一定要学会检查工作
- 当上高管后才发现,很多中层上不去的
- 当上管理者,很多事别再自己干了
- 当上领导后,必须强势!
- 当上领导后,最需要警惕的3种心态
- 当上领导才发现:只要做到这5点,领
- 自从当上中层后,发现这6种想法很愚
- 只有当上领导,才知道的六个真相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当上领导后,要学会:少说、多问、放手
导语:带团队最高效的管理办法是什么?
如何让团队快速成长?
前段时间,在跟公司的部门经理聊天时。业务部经理说:“什么时候我的团队能自个儿挑大梁,让我喘口气呢?”
说实话,团队成长慢,很多时候,咱们得先从自己这找找镜子。
这些年也给很多企业做过培训,了解过他们的工作情况。我发现好多管理者容易走进一个误区:讲得多、听得少,干得多、思考得少。他们总觉得自己作为领导,理应样样精通,于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最后自己累趴了,团队能力却没见长。
其实,带团队,一个最高效的管理办法就是:少说、多问、放手。
怎么讲呢?
一、少说:收起你的“指导欲”
当上了领导,不少人容易犯个通病,那就是爱当“老师傅”,动不动就给人上课,纠正这个,指导那个。
特别是听到不同意见时,手一挥:“嘿,打住,你那套行不通,听我说……”
开会的时候也是,下属话头刚起,就急不可耐地插话,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往外倒。
你得明白,领导这位置,一开口就是风向标,下属多半得跟着你的调子走。但这样一来,真话、实话、好点子,全憋回去了,你能听到什么?做出来的决策能靠谱吗?
更糟的是,手下人整天被你这么“纠正”,觉得自己干啥都不对。时间久了,自信心给你磨没了,工作热情也给你浇灭了,到时候谁还愿意动脑筋,还怎么指望团队有活力?
所以,想要做好管理,得学会少说两句,多听几分。
怎么才算少说?俩原则:
1、下属发言时:
就算你心里头直摇头,也请咬紧牙关,听完再说。贸然打断,那是对下属的不尊重,也是自毁沟通桥梁的愚蠢行为。
2、情况不明时:
自己心里没底的时候,就更得悠着点,别急着拍板定论。一不小心决策跑偏,团队跟着遭殃。
先听听看看,收集够了信息再说话,这才叫稳重。
领导的责任是引导,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当那个永远正确的“老大哥”。想让团队跑起来,先得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多问问他们怎么想的,怎么干的。
二、多问:引导下属深层次的思考
好的管理者,应当是问题的引路人,而非答案的搬运工。
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直接告诉下属怎么做,结果他们遇到点变化就懵了,还得回来问你。但如果你换种方式,抛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琢磨,说不定他们能捣鼓出几个让你眼前一亮的方案来。
由此看来,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因为在你给下属抛出问题时,下属就不仅仅是执行者,而是问题的解决者。
那么,怎么提问才能引导下属进行深层次思考呢?有三个原则:
1、提问不带刺
别一开口就是质疑的语气,好像下属做错了什么似的。“你怎么老想不到点子?”“这事你都没考虑过?”这样的提问,只会让人心里发怵。
换成鼓励式的提问,比如:“你觉得这里还能怎么改进呢?”听起来就舒服多了。
2、开放式提问
别总问那些“是或不是”的问题,那跟没问差不多。它们就像是一堵墙,把对话的路给堵死了。咱们得用“什么”、“怎么”、“为什么”这样的开放式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你打算怎么克服目前遇到的挑战?”这样的问题,能让下属畅所欲言,说出更多心里话。
3、追问到底
有时候,一个问题不够深,就得继续挖。就像挖井一样,浅尝辄止是找不到水的。你可以用“然后呢?”“接下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想?”这样的连环追问,一步步引导下属深入思考,直到找到那个最关键的点。
少说是为了让下属多说,多问是让下属多思考。
在鼓励下属充分表达并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与方法之后,紧接着,重要的是要勇于放手
三、放手:培养下属,解放自己
做管理,我们总说要做教练,而不是保姆。
可很多管理者就是不敢放手,生怕团队成员出错,大小事务都亲力亲为。结果自己累得够呛,下属却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
类比一下,如果你一直替孩子写作业,他长大后能自己搞定复杂的课题吗?管理团队亦是如此,放手让团队去经历、去挑战,才是促进他们茁壮成长的关键。
但放手,不是说咱们当领导的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管了。
恰恰相反,它要求咱们在关键时刻给予信任,让团队成员去挑大梁,同时保持必要的监督和指导。
关于放手,有四个节点需要管理者关注:
1、哪些事可以放手
咱们得心里有数,哪些任务是可以放心交给团队的。一般来说,那些不紧急且试错成本较低的任务,是不错的起点。
2、什么时候可以放手
放手要看准时机。对于那些时间充裕、试错成本较低的项目或任务,不妨大胆放手,让团队成员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而对于紧急且重要的任务,则需要你亲自把关或至少保持密切监控。
3、什么人可以放手
这个“人”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意愿,他们得真心想干、愿意干;二是有能力,或者至少有能力通过学习和努力达到要求。这样的人,咱们才能放心地把任务交给他们。
4、后续的跟踪和辅导
放手不等于放手不管。你需要定期跟踪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展,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同时,也要根据团队成员的表现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授权范围和方式。
授权是最好的培养方式。通过适时、适度的放手,能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而且当他们独立完成任务并取得成果时,那种成就感和自信心是任何言语都无法替代的。
写在最后:
真正高效的管理者,懂得如何以最小的干预,激发团队最大的潜能。
通过少说,我们给予下属更多的尊重与倾听;通过多问,我们引导下属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力;通过放手,我们培养下属的独立与自信,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上一篇 : 29个让人“哇塞”的高情商聊天术
下一篇 : 走向领导岗,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