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广告1

相关热门文章

相关热门内训课程

相关热门公开课程

你越有“规矩”,下属越尊重你
    时间:2025-05-21

职场里不少管理者都头疼过这些事儿:

明明定了制度,可员工还是阳奉阴违;强调团队纪律,结果自己却被员工在背后吐槽“双标”;

想提升效率,却总被各种“破窗”乱象拖后腿。

其实,管理就像盖房子,规矩就是那坚固的框架,框架搭得稳不稳、正不正,直接决定了房子能盖多高、住得舒不舒服。

那些能让下属打心底里尊重的管理者,往往都深谙“规矩”之道,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

你越有“规矩”,下属越尊重你。

这“规矩”可不是随便立几条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藏着管理的智慧和担当。

下面咱们就好好说说,这“规矩”到底该怎么立,才能让下属心服口服。

01规矩不是用来吓人的,而是用来服人的

 

1. 自己先做到

管理者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规章制度。

我曾见过一些管理,要求全员8:30晨会必须到齐,结果他自己连续三天迟到,还让秘书帮忙打掩护。

不到两周,整个部门的迟到率飙升,直到大老板亲自抓考勤才扭转局面。

这就像体育老师要求学生跑1000米,自己却坐在树荫下——学生表面不敢说,心里早把这样的老师当笑话。

真正的管理者都明白:规矩的权威性不在于条款多严厉,而在于制定者是否身体力行。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有个著名习惯:每次巡店必先检查员工宿舍和食堂,因为他坚信"只有让员工吃好住好,他们才会让顾客吃好"

这种"要求别人的自己先做到"的作风,比任何惩罚制度都管用。

 

2. 小事也要管

我前几年为一家制造企业做5S管理培训,他们的车间主任王经理特别“较真”:文件必须按标签摆放,水杯不能超过两个,连抽屉里的文具都要排列整齐。

当时很多人抱怨"管太细",但三个月后效果显现:找文件时间平均缩短70%,会议室使用冲突归零。

管理学中有个"破窗效应":如果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不及时修理,很快所有窗户都会被打破。

去年我们分公司业绩下滑,追根溯源竟是始于销售部放任几个老员工不写拜访记录,三个月后全员效仿,客户跟进全乱套。

所以聪明的管理者都像园丁,发现杂草马上拔除,等长成荒草地就来不及了。

 

3. 规矩要讲理

今年3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小鹿妈妈"事件就是反面教材。

这家牙线巨头规定:午休不准外出、工位禁放私人物品、上厕所要报备,甚至安装监控防止员工"偷懒"

结果被员工曝光后遭劳动部门立案调查,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这种把员工当犯人的规矩,就像要求鱼不能在水中游——违背基本人性。

好的规矩应该像小区物业公约:既禁止高空抛物保障安全,又允许业主在合理时间装修。

我们财务部曾推行"报销三日结"制度,但同时给市场部特批"重大项目可延长至五日",既规范流程又不影响业务,这就是"合理"的典范。

据说调查显示,82%的员工离职不是因为工资低,而是受不了荒唐的规章制度。

 

02规矩的六个度

好的管理者懂得,规矩不是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团队高效运转的“操作系统”。真正的高手,会在规矩中融入智慧。那么规矩还需要哪些“度”?以下是规矩的六个关键维度:

01 温度:

规矩不是铁板一块,要有人情味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问题:很多管理者只关注制度执行,忽视了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感受,把规矩变成了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这种缺乏温度的管理方式让员工感到压抑和束缚,工作氛围变得紧张而沉闷。

结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创造力和主动性大幅下降,团队凝聚力逐渐瓦解,优秀人才流失率上升。

解决:在制定和执行规矩时要考虑人性化因素,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工作体验,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让管理既有原则性又富有人情味。

 

02 硬度:

规矩不是橡皮筋,不能随意拉伸

“规矩一旦定了,就必须刚性执行。”——任正非

问题:规矩执行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双重标准,对关系亲近者网开一面,对普通员工则严苛对待。这种选择性执法让规矩形同虚设。

结果:规矩的权威性荡然无存,员工不再尊重制度,纷纷寻找漏洞和捷径,团队纪律涣散,执行力急剧下滑。

解决:必须确保规矩执行的公平性和一致性,建立监督机制,对违规行为一视同仁,让每个人都明白规矩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03 灰度:

规矩不是铁板一块,要留灵活空间

“管理要有原则,但不能教条。”——马云

问题:部分管理者机械照搬规章制度,不懂变通,把流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这种僵化管理扼杀了团队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结果:员工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新方法,团队活力丧失,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处处被动。

解决:要为规矩设置合理的弹性空间,建立特殊情况处理机制,给予一线人员适当的自主权,激发团队的创新潜能。

 

04 频度:

规矩不是一锤子买卖,要动态优化

“制度不迭代,就会变成枷锁。”——张一鸣

问题:很多组织的规章制度多年不变,跟不上业务发展和市场变化,成为阻碍进步的绊脚石。管理层对制度更新消极懈怠。

结果:团队在过时的规矩框架下做无用功,效率低下,竞争力持续减弱,最终被市场淘汰。

解决:要建立制度定期评估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确保规矩始终服务于组织发展目标。

 

05 透明度:

规矩不是黑箱操作,要公开公正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路易斯·布兰代斯

问题:部分管理者将规矩作为权力工具,执行过程不透明,解释权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种暗箱操作助长了办公室政治。

结果:团队内部猜忌丛生,信任基础崩塌,员工把精力都用在揣摩领导意图上,而不是专注工作。

解决:必须确保规矩制定和执行的公开透明,建立清晰的申诉和反馈渠道,让每个员工都能了解和监督规矩的实施。

 

06 认同度:

规矩不是上级命令,要团队共识

“最好的规矩,是大家共同制定的规矩。”——彼得·德鲁克

问题:很多规矩是管理层闭门造车的产物,没有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脱离实际工作情况。

结果:员工对规矩缺乏认同感,执行时敷衍了事,甚至集体抵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解决:要让员工参与规矩的制定过程,充分听取各方建议,通过民主讨论达成共识,这样才能确保规矩得到真正落实。

规矩,不是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团队高效运转的“操作系统”!

有温度,才能服人;

有硬度,才能立威;

有灰度,才能创新;

有频度,才能进化;

有透明度,才能信任;

有认同度,才能执行。

写在最后: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好的企业往往单调乏味,因为所有危机都被预见并转化为例行公事。"

那些抱怨员工不听话的管理者,不妨先照照镜子:你要求加班时自己是否在到点下班?你强调考勤时自己是否总让秘书代打卡?

规矩就像跷跷板,管理者坐在重的那头,员工才愿意跟着往上走。

正如刘强东所说:"在京东,制度大于我。"但别忘了,说这话前他先做到了连续十几年每天工作16小时。

真正的好规矩,从来都是管理者先给自己立的军令状。

 

咨询电话:
0571-86155444
咨询热线:
  • 微信:13857108608
联系我们